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搞笑诺贝尔奖由《不可能的研究》(AIR)杂志主办,以“先让人大笑然后思考”为宗旨,每年颁发10个既有趣又富含科学道理的研究。按惯例,颁奖仪式在哈佛桑德斯剧场举行,并由诺贝尔奖得主亲自颁奖,奖金为10万亿津巴布韦币(大概够吃一顿金拱门),然后进行包含扔纸飞机等一系列趣味流程。今年是第30个“第一届”搞笑诺贝尔奖,因疫情原因也不得不挪到了线上。今年,特朗普,还有五位中国杀手获得了此项殊荣。
 
撰文 | 小叶
 
当地时间2020年9月17日,第三十个首届“搞笑诺贝尔奖”(Ig Nobel Prize)在哈佛大学桑德斯剧场如期举行。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搞笑诺贝尔只能在线上庆祝自己的30岁生日。虽然现场空无一人,委员会还是请来了大大小小、上天入地的昆虫们作为观众,捧捧场,扔扔纸飞机,而且本届的主题正是——“虫子”(Bugs)。因此,今年的奖杯是一只由得主们自行打印出来、贴有各式虫子的纸盒子,奖金仍然是10万亿津巴布韦元(仿制币一张)。
 
以下便是2020年“搞笑”又发人深省的科学研究:
 
物理学奖:蚯蚓“抖”出法拉第波
 
获奖理由:通过实验确定了在高频率振动蚯蚓时,蚯蚓的形状会发生什么变化。
 
伟大的科学家法拉第不仅是电磁学的先驱,善于观察的他还发现了液体神奇的现象——法拉第波。法拉第波是指随着容器垂直上下振动的液体表面会形成非线性表面驻波。澳大利亚斯威本理工大学(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两位科学家Ivan S. Maksymov和 Andrey Pototsky想到,既然生物细胞和许多活生物体大部分由液体组成,那么如果施加恰当的条件,生物体应该和液滴类似,也会形成驻波。
 
在挑选生物试验对象时,他们选中了四种常见蚯蚓: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普通蚯蚓(Lumbricus terrestris)、红蚯蚓(Lumbricus rubellus)和背暗流蚓(Aporrectodea caliginosa) 。因为蚯蚓拥有“符合流体静力学的骨架、柔软的皮肤以及充满液体的体腔。它们分布广泛,翻翻土,逛逛鱼市便抓到不少,成本低廉,还不需要通过严格的实验受试对象伦理审查。
 
研究人员首先将蚯蚓们浸泡在浓度为20%的乙醇中约两分钟,等它们“麻醉”后,就方便操作了。每条蚯蚓依次躺平在一块特氟龙平板上,这块板会根据不同的谐波频率f进行垂直振动。一台装有红色激光二极管的室内激光测振仪、一台光电探测器和一部摄像机(如下图所示)组成了振动检测装置。必要时,研究人员会贴心地用水湿润蚯蚓的皮肤,同时也会小心擦去平板上所有的液滴防止干扰实验结果。
实验装置图丨来源:论文
 
通过一个音频放大器,对着特氟龙板施加垂直方向的正弦波振动信号,谐波频率由低到高,而躺平其上的酒醉蚯蚓也随之抖动起来。研究人员在所有测试中都在次谐波频率内见得到了频谱峰值。他们还测量了蚯蚓的次谐波临界振幅,发现振荡与驱动频率具有函数关系。
 
最终,两位研究人员得出结论:振动频率临界振幅的非单调相关性应该就是本征频谱离散属性的直接结果。换句话说,水平躺在固体表面上的活蚯蚓接受垂直振动之后,身体会产生一系列法拉第样次谐波。
 
作者们对于实验的结果非常满意,他们认为该成果有助于研发新技术,以探测并调控生物体内的生物物理过程,例如神经脉冲的传播等。
 
论文原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0-65295-4
 
材料科学奖:流言终结者:“便”刀真的不方便
 
获奖理由:证明了用人类粪便冷冻后制成的刀具并不好用。
 
这项成果源于一个因纽特硬汉的“屎”诗传说:上世纪40-50年代,一位因纽特老人孤独地生活在冰原上,他的家人为了劝服他搬离冰原,没收了他所有的捕猎和生存工具。但老人并没有因此放弃,他跑到冰天雪地中,拉了一坨㞎㞎,然后把冻结实的大便,用口水磨成了 “刀”。后来他用这把便刀杀了条狗,取出肋骨做成雪橇,剥下狗皮制成皮链拴住另一条狗。就这样,他带着自制刀具,乘着自制雪橇消失在茫茫冰原上。
 
这段故事因为被著名的人类学家、探险家Wade Davis写进了自己的探险小说中而广为流传。作者称故事源于巴芬岛一个猎人的祖父,后来还有极地探险家也有相似的经历。一般人看到这段故事可能一笑而过了,但美国肯特州立大学(Kent State University)人类学家Metin Eren不信这个邪——他要亲验真伪,屎到底能不能做成刀。
 
作为专业的科研团队,Eren拥有重制和测试传统工具强度的丰富经验,同时也亲自提供了原材料。为了保证材料性质尽可能类似于故事中的刀,他连续8天模拟了因纽特人的高蛋白、高脂肪饮食习惯,并且从第四天开始,就源源不断地收集到了丰富的原始材料。接下来,研究人员用双手以及模具将材料做成刀子形状,完成后所有刀具样本都储存在零下20度的冰柜中,两天之后取出,之后又全部埋在零下50度的干冰中数分钟,确保它们都冻结实了。
手工刀成品图丨来源:论文
 
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团队首先试切了冷冻过的猪皮,然而,样本刀具不但没能割破猪皮,还在与猪皮表面接触过程中融化开来,留下了一条条棕色的划痕。研究人员本来还准备了瘦肉和蹄筋,既然连猪皮都切不开,那就更别指望能切开筋肉了。
 
除了Eren之外,团队的另外一位成员Michelle R. Bebber也贡献了原材料作为对照组。不过后者采用的是西方传统的饮食模式,随后遵循同样的制刀过程得到了便刀,即便如此,该实验结果也以失败告终。
 
不过,对于人类考古学家来说,和粪便打交道是家常便饭,科学家们通过粪便样本能够了解到古代人类和动物的饮食行为以及健康状况。这次的研究虽然终结了因纽特老人的传说,但也留下了一些Bug,比如实验室的环境并非北极严寒,就连Wade Davis都说,便刀应该在狗皮上测试。但他也认为,无论真假,这是因纽特人坚韧精神的象征。
 
论文原文: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352409X19305371?via=ihub
 
声学奖:吸“氦”了的扬子鳄
 
获奖理由:让一只雌性扬子鳄在充满氦气的密闭房间里发出吼声。
 
人类吸入氦气后,声音会变得异常尖锐,好像卡通人物那样讲话,非常滑稽。这是由于发声腔内的空气被氦气取代后,声带的共振频率提高了,高频泛音得到扩大,而声带本身的振动并未改变,因此声音就会变得又高又尖。
 
2015年,一支由奥地利、日本和美国三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决定让鳄鱼也试试氦气的效果。无论雌性鳄鱼还是雄性鳄鱼,它们能够发出很大且很低沉的鳄鱼吼。尤其是在交配季节,它们靠吼声吸引彼此。尽管发声的具体含义不明,但科学家认为吼声能反映它们的体型大小,体型直接关系到鳄鱼求偶和争夺领地等行为,雌性会选择体型更大的雄性。
 
他们选中了一条雌性扬子鳄,让它单独待在一个密封的水箱内,水箱外面有一瓶氧气和氦气。研究人员不断地向水箱内输入氧气或者氦氧混合气体,并且记录下两种情况下鳄鱼发出的声音。
实验装置图丨来源:论文
 
研究人员分析了自动测量的声源信号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以及自动和手动测量的共振峰频率。结果发现,在两种情况下,声源信号分量均保持一致。但是,吸入了混有氦气的鳄鱼确实也变声了:随着氦气成分的变化,声谱中鳄鱼的共振峰频率也相应变高。下面音频就是吸氧和吸氦后鳄鱼吼声的变化:
 
共振峰(或者说声道共振)常用来作为衡量哺乳动物和鸟类体型大小的指标,过去并未在爬行动物身上发现,该研究也证明了雌性鳄鱼具有共振峰。研究人员严肃地讨论了扬子鳄的发声方式。他们还在论文中指出,鸟类与鳄鱼和所有恐龙都拥有共同的祖先,那么更好地理解这些动物的发声系统,共振可以为了解灭绝的主龙类(Archosauria)之间的声音交流提供点儿思路。
 
论文原文:https://jeb.biologists.org/content/218/15/2442
 
昆虫学奖:多长出了两条腿,就会很害怕
 
获奖理由:收集证据了许多昆虫学家(研究昆虫的科学家)害怕蜘蛛的证据,而蜘蛛并不是昆虫。
 
今年昆虫学奖并未颁给昆虫,而是对蜘蛛的研究——昆虫学家也怕蜘蛛。该研究出自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的昆虫学家Richard S. Vetter,他在2013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上表明,常年和昆虫打交道的科学家同事害怕蜘蛛。有个专门词来表明人们害怕蜘蛛——蜘蛛恐惧症(arachnophobia),因此这些科学家也被Vetter称之为蜘蛛恐惧症昆虫学家。
慎点!丨来源:论文
 
从分类学上讲,蜘蛛和昆虫同属节肢动物门,但两者各自分家成了蜘蛛纲和昆虫纲。当然,最直观的区别就是昆虫6条腿,蜘蛛8条腿。然而,就因为多出了2条腿,成为了很多人的恐惧之源。
 
为了调查自己的同事们究竟如何惧怕蜘蛛,Vetter设计了一份蜘蛛恐惧调查问卷(Fear of Spiders Questionnaire),邀请他们评估自己不同情况下遇到蜘蛛的恐惧和反感程度,并如实打分。问卷还包括一些曾面对蜘蛛事件的经历,对其他动物的态度等。
 
在最终收到的41份问卷中,Vetter详细分析了统计数据。在自评中,昆虫学家确实对蜘蛛恐惧和反感——恐惧程度平均分为2.38±1.22 ,反感程度平均分则为 2.28±1.45(1表示最小,5表示最大)。Vetter还努力总结出了几条昆虫科学家害怕蜘蛛的原因:童年阴影,比如梦到被蜘蛛吃掉;家庭教育,父母的“蜘蛛危险论”教育;以及蜘蛛恶作剧,等等。
 
其中有一位专门研究寄生膜翅目昆虫的科学家对自己恐惧蜘蛛的程度打上了满分,甚至表示考虑过脱敏疗法,但又因为害怕在治疗过程中碰上活蜘蛛而放弃治疗。
Vetter的蜘蛛问卷调查表(部分)丨来源:doi.org/10.1093/ae/58.4.199
 
除此之外,蜘蛛遭到嫌弃的更主要原因似乎也被Vetter找到了:腿太多了;能快速出现;还会咬人。因此,在最终结论中,他写道:热爱昆虫的昆虫学家们和患有蜘蛛恐惧症的普通人有很多共同症状:都是早年发展出蜘蛛恐惧症,即使成年后一直习惯接触昆虫,也无法克服内心的恐惧;在普通人中,蜘蛛恐惧症和看到恶心动物的反感呈相关性,但对于常和恶心动物打交道的昆虫学家来说,他们的反应也很明显。所以,对于怕蜘蛛的昆虫学家来说,多长了两条腿,差别真够大的。
 
论文原文:https://academic.oup.com/ae/article/59/3/168/6813
 
医学奖:你别吧唧嘴了,我受不了了!
 
获奖理由:诊断出一种长期不为人知的疾病:恐音症,即听到别人发出咀嚼声时会感到痛苦。
 
今年的医学奖在颁奖者和受奖者的吧唧嘴声中顺利完成。三位来自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研究中心(Academic Medical Center, University of Amsterdam)的科学家Arjan Schroder、Nienke Vulink和Damiaan Denys在7年前发现了一种新型精神障碍症——恐音症(Misophonia)。
 
起因来自一些患者的报告,说自己非常厌恶一些人发出的声音,严重的甚至会产生攻击冲动。他们通过医院网站,招募到42位恐音症患者,邀请专业的精神病专家对他们做了仔细的询问。
 
经统计,这些志愿者中81%的人最受不了别人吧唧嘴的声音,64%的人受不了过大的呼吸声,59%的人不能听到敲击键盘的声音。同时,这些恐音症患者还表现出相似的症状模式,上述声音刺激会让他们立刻产生厌恶的生理反应,包括愤怒、恶心,甚至冲动攻击。这些强烈的情绪波动还会造成后续的强迫性困扰症状:呕吐、回避他人以及社交障碍。
 
发现这一新精神障碍症之后,研究人员积极设置相应的诊断标准。所以,如果你对某种声音感到特别不舒服,伴有强烈的生理反应,甚至出现过激行为,请及时就医。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朋友,适当控制音量,也是一种关爱。
 
论文原文: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3372758/
 
心理学奖:一个人自不自恋,眉毛告诉你
 
获奖理由:发明了通过检查眉毛来识别自恋者的方法。
 
常言道人不可貌相,但本届“搞笑诺贝尔”心理学奖(面相奖)得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两位心理学家Miranda Giacomin和Nicholas O. Rule用科学研究告诉我们,眉毛特征或许能表示人的自恋程度,尤其是浮夸型自恋。
 
两位科学家首先招募了39名学生,填写“人格自恋表”以了解他们的自恋程度,并拍下他们没有表情的照片,截取出不同的面部特征,制成图片集。每张图会根据学生的自恋评价从高到低分门归类。随后,研究人员找来了另外28名志愿者,让他们根据这些图片,给面孔主人的自恋程度进行打分。结果发现,志愿者只有对含有眉毛的照片才能较为准确地判断其自恋程度——眉毛的特征在判断自恋程度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实验中的面部特征图片丨来源:论文
 
随后,Giacomin和Rule分析了什么样的眉毛特征会让别人觉得此人特别自恋。他们发现,男性化/女性化程度,眉毛整齐度以及独特性,是人们观察眉毛时重视的三个特征。其中,独特性与自恋判断准确度明显相关,也就是说,自恋的人的眉毛往往看起来更浓厚,更独特,容易抓人眼球。当研究人员交换了照片中人物的眉毛之后,受试者对于面孔主人自恋水平的判断也有了相应变化。补充一句,Nicholas O. Rule在出席颁奖典礼时,用胶带遮住了自己的眉毛……
 
虽然特别的眉毛会给人留下特别的第一印象,但是该研究仅仅指出了眉毛特征与自恋水平的相关性,而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品行,“听其言观其行”也许是更重要的标准。
 
论文原文: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jopy.12396
 
经济学奖:穷则找人接吻
 
获奖理由:他们试图量化不同国家的国民收入不平等程度和平均嘴对嘴接吻次数之间的关系。
 
电影上男女主角接吻是非常浪漫的场景,但在经济学家独特的眼光中,看人接吻还能看出收入不平等问题。
 
这项研究来自一支多国联合科学家团队,研究人员对全球6大洲13个国家内3000多名志愿者的接吻习惯、国民健康、国内生产总值GDP和相对财富收入基尼系数(GINI)等数据进行一番调查之后,发现接吻在稳定的情侣关系中发挥的作用远大于追求阶段。同时,相对于拥抱、性行为等,接吻与收入不平等的关系最为紧密。
收入不平等反映了情侣嘴对嘴接吻频率在不同国家间的差异丨来源:论文
 
作者认为,在贫富差距大、资源竞争激烈的国家,接吻有助于维持长期稳定的伴侣关系。因此在收入不平等的社会中,情侣接吻的频率更高。所以,既然成不了大富豪,不如多接吻,给你生活的勇气。
 
论文原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19-43267-7
 
最后三大奖项的得主们因为各种原因无法,也不可能出席本届在线颁奖典礼:
 
医学教育奖:特朗普喜提大奖
 
获奖理由:利用Covid-19病毒大流行告诉世界,政治家可以比科学家和医生对生命和死亡产生更直接的影响。
 
巴西、英国、美国、印度、墨西哥、白俄罗斯、俄罗斯、土耳其和土库曼斯坦的9位总统们共享了这一医学教育奖。理由是这些领导人利用新冠肺炎大流行,身体力行地给全世界上了一课,告诉大家,相比科学家和医生,政治家们的不作为或者乱作为对于大众生命的影响更立竿见影,更深刻,也更严重。
 
和平奖:找回童真
 
获奖理由:印度和巴基斯坦政府,让他们的外交官在半夜偷偷摸摸地按对方的门铃,然后在任何人有机会开门之前逃跑。
 
获奖者是两个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互相看不顺眼由来已久的两国政府除了武装冲突之外,也会暗戳戳搞事骚扰对方,比如切断水电、骚扰电话等。根据2018年的大量报道,两国政府指使自家的外交官半夜派人去按对方大使家的门铃,按完就跑,践行了只要跑得够快,开门就不会被看见的真理。这些“长不大”的行为让两国政府意外收获了今年的和平奖。
 
管理学奖:转包的艺术
 
获奖理由:执行了如下的杀手合约。
 
这次获奖的是我国五名服刑人员,他们以身试法的同时,还配合着完成了一场管理学翻车行为:一份以200万元为酬金的暗杀工作,经过4名中间商的层层外包和抽利,最终落到具体实施人手中却只有10万元。凶手觉得酬金与“工作”差距过大,于是找到被暗杀对象,决定相互合作,伪造现场,以骗取酬金。过低的酬劳救了被暗杀者一命。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所有涉事人最终分别判处五年至二年七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
 
参考资料
 
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0-65295-4
 
2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352409X19305371?via=ihub
 
3 https://jeb.biologists.org/content/218/15/2442
 
4 https://academic.oup.com/ae/article/59/3/168/6813
 
5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3372758/
 
6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jopy.12396
 
7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19-43267-7
 
8 https://arstechnica.com/science/2020/09/bellowing-alligators-and-frozen-poop-knives-the-2020-ig-nobel-prizes/
 
9 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19_10_18_521883.shtml
话题:



0

推荐

返朴

返朴

2356篇文章 6小时前更新

溯源守拙·问学求新。返朴,致力好科普。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