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哪些数学突破值得关注?

来源 | 大众力学[1] 翻译 | 蒋迅 从回答古老的问题到发现新的创新,这些都是一年中宏伟的数学亮点。 在 2019 年,数学似乎有很多主流时刻——而这还不包括导致我们想摆脱困境的病毒性问题[2]。今年,我们看到源源不断的解决了困扰数学家数十年的难题的答案(或至少是部分答案),同时新技术也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关注。以下是对今年最重要的排名以及背后的思想。 1 黎曼假设的研究进展 黎曼假设通常被认为...
来源 | 大众力学[1] 翻译 | 蒋迅 从回答古老的问题到发现新的创新,这些都是一年中宏伟的数学亮点。 在 2019 年,数学似乎有很多主流时刻——而这还不包括导致我们想摆脱困境的病毒性问题[2]。今年,我们看到源源不断的解决了困扰数学家数十年的难题的答案(或至少是部分答案),同时新技术也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关注。以下是对今年最重要的排名以及背后的思想。 1 黎曼假设的研究进展 黎曼假设通常被认为...
1927年,第五次索尔维国际会议召开,德布罗意提出了一种“导航波”理论,即每一粒子都具有确定性的空间位置或轨迹,由导航波函数描述。会议结束后,德布罗意的导航波理论渐渐地被物理学界遗忘。2005年,巴黎狄德罗大学的流体物理学家伊夫·库代的“弹跳油滴”实验以及“双缝实验”,使得德布罗意的导航波理论复活,但不久被丹麦技术大学的托马斯·玻尔推翻。但德布罗意的追随者们并没有放弃,今天他们仍在求索。 撰文 |...
基因组不仅在数百万年的进化历程中,也在单个生物的生命周期内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关于后者,最极端的例子就是世界第二大杀手——癌症。尽管癌症令人惧怕,但它为我们了解过去的进化历程打开了一扇引人入胜的窗。 今天的文章摘选自知名科学作家保罗·戴维斯的《生命与新物理学》(The Demon in the Machine )。上周三(12月18日),该书荣获2019年《物理世界》年度图书。 撰文 | 保罗·戴维斯(Paul Davies) 译...
尼古拉·布尔巴基,法国数学家,生于1886年,大学毕业后获得奖学金,先是去了巴黎,然后到了哥廷根大学,分别师从庞加莱和希尔伯特,1910年完成学位论文答辩。他的学术生涯丰富多彩,合作者无数,名誉扶摇直上。 ——简历中这位颇有成就的数学家实际上就是鼎鼎大名的布尔巴基学派,而简历的撰写者正是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数学家安德烈·韦伊。虽然这位杜撰的布尔巴基先生先后师从庞加莱和希尔伯特,但真实的布尔巴基学派所...
近日,西湖大学发布官方消息,生命科学学院迎来了首任院长于洪涛。在海外科研半生,成果卓著,于洪涛为何做出回国的决定?为何来到西湖大学出任院长?他又抱有怎样的理念和愿景?12月13日,《返朴》受邀参加了西湖大学安排的见面会,我们见到了这位低调、谦和的科学家。 采访 | 丹丽 近日,西湖大学发布官方消息,生命科学学院迎来了首任院长于洪涛。于洪涛1995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长期致力于细胞周期及基因组...
撰文 | 尹晓冬 刘贝(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 陆祖荫 (图1) ,中国核物理学家。曾参与组建核试验研究所并担任该所第三研究室主任,在原子弹研制中做了许多开拓性工作,为中国核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文章根据档案、访谈等资料,详尽叙述了陆祖荫的学术成长经历,以期人们对这位隐姓埋名的核事业工作者有更多的了解。 “得知噩耗,万分悲痛。我清楚地记得祖荫和我在西南联大作为室友的时光。中国失去一位最好的...
撰文 | 阮一峰 有人在Stack Exchange问了一个问题: "我一直觉得虚数(imaginary number)很难懂。 中学老师说,虚数就是-1的平方根。 可是,什么数的平方等于-1呢?计算器直接显示出错! 直到今天,我也没有搞懂。谁能解释,虚数到底是什么? 它有什么用?" 帖子的下面,很多人给出了自己的解释,还推荐了一篇非常棒的文章《虚数的图解》。我读后恍然大悟,醍醐灌顶,原来虚数这么...
《物理世界》十大突破奖 在2019年取得的众多科学进展中,《物理世界》(Physics World)杂志删选出了其中10个具有突破性的进展。这些进展包括拍摄到黑洞的第一张照片、谷歌发布量子计算芯片、探测到电荷-宇称对称性破坏等。 1 第一张黑洞照片 照片中的黑洞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位于遥远的室女座A星系的中心,它的质量是太阳的65亿倍。明亮的圆环是围绕在黑洞吸积盘周围的气体和尘埃,它们被加热到几...
在《 数学巨擘高斯: 从贫穷人家的神童到“数学之王”》中,我们看到了天才高斯一步步成为“数学之王”的历程。君临学术界的高斯在面对数学中的大问题,如欧几里得平行公设与费马大定理时,他的态度是怎样的,他做了哪些研究?是什么样的人生信念指引他在数学世界里不断创造,写作出简洁而丰实的著作? 撰文 ∣ 颜一清(台湾辅仁大学数学系) 十、与韦伯合作 1828年高斯赴柏林参加学术会议住洪堡家,在那...
数千年来,人类对毒液深深着迷,无论是它迅速发挥功效的能力,或是极小量就足以造成伤亡的威力。半个世纪前,研究人员发现“毒液”的传递方式会影响其作用:吃下去可能无毒,经由皮肤或其他途径接触却会致命。生物学家克丽丝蒂·威尔科克斯(Christie Wilcox)探索世界上形形色色的有毒动物,带领读者了解毒液的演化、其细致的运作方式、对人类的影响,以及毒液为何具备改变当代生物化学和医学发展的非凡潜力。 撰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