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返朴”进入主页,可关注查阅往期文章
由于微信公众号试行乱序推送,您可能不再能准时收到《返朴》的推送。为了不与《返朴》失散, 请将“返朴”点亮为星标账号,并常点文末右下角的“在看”。点亮“星标”办法参见文末动图。
6月4日,国际顶级化学期刊《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in)在线发表了一篇对于有机合成领域发展情况的评论性文章《有机合成三十周年——现在何处?科研近况之反思》(Organic synthesis—Where now?”is thirty years old. A reflection on the current state of affairs),作者是加拿大布鲁克大学化学教授Tomas Hudlicky。然而,文章甫一发表就因歧视言论等三个主要问题引发了众怒:
首先,Hudlicky教授称科学界赋予了女性和少数族裔等群体以“优待身份”。学校等研究机构建立“强制性”的“平等性、多元化、包容性”研讨会和培训,使得这些群体得到过分关注,甚至影响到职业应聘、基金申请过程,对于少数群体身份的“包容性优待”凌驾在了个人能力水平之上,从而阻碍“更优秀候选人”在领域内的发展。接下来,他提到中国在21世纪发表的有机合成论文数量超过其他国家,在“西方刊物”上的论文发表压力导致学术造假、行为不端等现象屡见不鲜。最后,针对导师学生关系,Hudlicky教授明确指出:“学生应该无条件服从导师”,不仅限于科学界,艺术、音乐以及武术领域也是如此。[1]
来源:《德国应用化学》官网
在一片谴责声中,《德国应用化学》次日(6月5日)火速撤下此稿,同时期刊主编发表公开信,表示文章观点并不符合杂志价值观,致歉后承诺进行内部审查,尽快公布具体举措。
6月8日,16名为该期刊担任顾问行业内顶尖专家,包括3位诺贝尔奖得主,联合签署公开信,宣布从该刊的国际顾问委员会(International Advisory Board)辞职。
同日,其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之一、美国化学工程师、2008年勒梅尔森奖(Lemelson-MIT Prize)得主,任教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和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化学教授Joseph DeSimone发推特公布了联合辞职声明,并对此事表示谴责。《返朴》随即获得了他的同意,对他进行了简要采访。
Joseph DeSimone的推特 |来源:retractionwatch.com
采访者|返朴记者 小叶
受访者|Joseph DeSimone(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教授、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教授)
Joseph DeSimone教授 |来源:Ted, youtube.com
返朴:你对这次作为顶级化学期刊的《德国应用化学》在线发表针对女性、少数族裔和其他国家歧视性论文事件有什么看法?
Joseph DeSimone:这是关于对学术界中少数群体的包容性的问题。其实在很多领域内,接受包容性并做出改变的进展都非常缓慢。我从1990年起开始在大学任教,当时就已经存在这个问题了,基本不存在教职人员多元化的现象,而且当时教员的分配无法和班级数量相匹配。大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口头上也讨论了很多,但遗憾的是,在采取实际行动做出改变上并没有什么进展。即使有,速度也相当缓慢,让推动这一切的人们精疲力尽(exhausting)。其实这背后隐藏着的就是英才教育和能力与包容性相对立的问题,经常会有人问,我们扩大包容性,那这是否意味着要放弃英才教育和能力呢?对他们来说,这两个方面无法兼容统一。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包容性乃至多元化非常重要,同时英才教育和能力培养也很重要,两者反映了不同的方面。
对于科学技术,甚至是其他领域,创新思维是关键之一。在思考创新,寻找新思路、新想法的时候,就很明显能看到,拥有更广泛代表性的人,包括多种学科的融合、不同观点的融合,甚至还有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等等多样性的体现,都会不断丰富创新过程。如果你专注于创新的话,这些方面都是不可忽视的。但很遗憾,我发现在太多时候,大家对此并不在意。
返朴:对于编辑审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你是何时知道的?
Joseph DeSimone:国际顾问委员会并不会参与文章的编辑审稿过程,我其实也是在文章上线,在网络上掀起轰动,大家热烈讨论并强烈抵制后,才看到这篇文章的,所以对于其中出现的问题我本人之前不清楚。
返朴:文章撤稿以后,作者曾表示,他的言论和观点都被断章取义了,你怎么看待他的说法?你认为他接下来会如何应对呢?
Joseph DeSimone:作者有自己的观点,这点很明显,而且我想他很清楚自己想讲什么,在讲什么,他有这些想法也是很久了,文章中给出的信息很明确。但是他的这些说法人们都听得厌倦了(exhausting)。我不知道作者接下来会如何应对,我对这位作者略有耳闻,以前也见过一次。
返朴:6月9日,《德国应用化学》在网站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对这次风波致歉,并且提出了系列整改措施,你认为这封信算是给这件事画上个句号了吗?
Joseph DeSimone:这说明杂志正在发生改变,现在每个人都看到了他们造成的问题,我认为是个好事。我们看到他们想要改变的意愿,也诚实表达出这样的意愿。而且这不是结束,恰恰相反,这正是一个新的开始,编辑委员会会更加重视多样性和包容性,给学界内的交流过程带来更健康的良性环境。
返朴:你认为在这次事件中,学界、期刊以及个人吸取了怎样的经验教训?如何防止同类事件再次发生呢?
Joseph DeSimone:从最初我们16位国际顾问的声明,包括3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还有网络上海量的回复中可以看出,大家都非常清楚,我们需要保持更大的开放性,学术界要团结统一,重新确认并实践多样性和包容性。这次事件可以让每一个组织机构深刻反省一下自身的问题,看看自己能够做什么改变,集体采取行动,个体也行动起来,更加包容,更加尊重他人,更加善良。
我们正在改变,虽然在我执教的30多年来,我们花了很长时间,一步步变得更加包容,但是进展的缓慢让努力推动的人们都精疲力尽(exhausting)。美国有教育法修正案第九条(注:Title 9法案,创立于上世纪70年代初),给社会的改变带来了巨大影响。一开始这个法案只和女子体育运动相关。但是后来逐渐扩展到科学等领域,大家都认为这个法案应该还能走得更远,联邦基金应该深刻思考一下Title 9的重要目标。
况且目前美国正在经历艰难的挑战时刻,人们对立起来,有些思想也在开倒车,但是现在各种想法都已公开表达出来。我希望包容、互相尊重的思想和行为能够再次回来,在学术方面,给教职人员更多的机会,更大的包容性,更加广泛的多样性,这样只会给社会各方面带来益处,尤其对创造性和科研质量而言。
返朴:你已经声明退出《德国应用化学》的国际顾问委员会了,期刊对此有什么回应?将来会考虑重返吗?
Joseph DeSimone:我没有听到期刊的回复。我在它的国际顾问委员会已经工作很久了。经过这次事件,我相信委员会可以趁此机会重新组织一下人员结构,邀请不同代表性的新人加入,更多女性加入,这是一次很好的改变机会,我也会给新人让出自己的位置。
而且我对杂志的未来发展还是信心十足的,作为行业内顶尖的期刊之一,全球很多化学家在《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文章,新的科学家脱颖而出。我完全相信他们这次改变是往正确的道路上走,会变得更好更强。
返朴:你和中国化学家的合作怎么样,感受如何?
Joseph DeSimone:我觉得中国科学家很优秀,我带过不少中国博士生,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其他学校的都有。中国在化学研究方面实力强大,尤其是在应用化学这一领域。中国的学生和研究人员,我的公司也有不少中国研究人员,他们工作努力出色,解决了很多重要问题,并且坚持创造性的研究,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很多优质的化学研究成果是中国科学家做出来的。
我没法知道全世界所有国家在化学领域的研究情况,就我个人经历和知道的情况而言,中国在化学科研方面质量还是很高的。
这其实还是涉及拥抱多元化和包容性的关键问题,中国文化、中国学生以中国的科研成果是整个化学界重要的一部分。
• 6月4日,《德国应用化学》在线发表Tomas Hudlicky教授对有机合成领域发展情况的评论性文章Organic synthesis—Where now?”is thirty years old. A reflection on the current state of affairs,引发外界对其文章包含性别和种族歧视的强烈批评。
• 6月5日,期刊撤稿,主编发公开信表示文章观点不符合期刊价值观,致歉后承诺进行内部审查,尽快公布具体举措。
• 6月6日,中国化学学会发表郑重声明,表示坚决反对文章观点,称其是对致力于为化学学科发展不懈奋斗的中国化学家群体的整体伤害。
• 6月8日,该刊的16名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宣布辞职,谴责论文内容失实、审稿发表过程有误。同日,Hudlicky教授所在的大学亦发表公开信,反对作者的歧视性观点,认为这些言论对所有人都有警示作用。
• 6月9日,《德国应用化学》在官网上发表了最新公开信,表示在反思之后已采取行动,暂停两位高级编辑职务,未来将不再邀请两位涉事审稿人作为同行评审专家,日后针对观点类文章稿件,会引入新的同行评审机制。同时该期刊建立了4位编辑组成的临时主编委员会,就涉事文章的评审过程开展内部调查。同时,期刊还承诺进一步深化多元化、平等与包容性原则和实践,铲除滋生歧视的土壤,保持调查结果和外部审查公开透明等措施。[2]
注释
1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323445
2 https://mp.weixin.qq.com/s/QW-GQ1ZnwlWaYJWrzWy7zw
《返朴》新冠病毒专题
特 别 提 示
1. 进入『返朴』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精品专栏“,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朴』提供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
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任何形式的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摘编。转载授权请在「返朴」微信公众号内联系后台。
相关阅读
近期热门
长按下方图片关注「返朴」,查看更多历史文章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