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撰文 | 姬扬
1
3月4日是第二个“世界工程日”。这个活动日是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倡议设立的,目标是帮助实现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口号是“工程助力可持续发展”。每年一个主题,今年的主题是“工程——为了健康的地球”。
我们经常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最近几年,工程这个词越来越多地进入普通人的视野。在我的理解里,科学是理解世界的基础,技术是改造世界的工具,而工程则是利用科学和技术,针对世界的某个具体事务,开展大规模的、协调一致的项目建设。建设地铁、高铁和桥梁,改造我们的交通方式,这是工程;建设5G网络和基站,改进我们的通讯方式,这也是工程;建设大型发电站和直流高压输电网络,改善我们的工业基础设施,这还是工程;植树造林和环境保护,给我们以健康的生活环境,就更是工程了。为了促进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离不开工程;为了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为了“健康的地球”,更不能离开工程。
然而,正如科学和技术都是依靠人来发明创造的一样,工程本身的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人,更准确地说,离不开人的教育。我是一名大学物理老师,想借今天这个机会谈谈自己对我国当前大学工程教育的看法。
物理通常归为科学,在大学里算理科;工程可以归为技术,在大学里算工科。好像离得有些远,我现在发表言论,会不会有些“越位”了呢?我觉得不会。原因如下:
首先,我毕业的那所理工科大学一直强调理论要和实践结合(“红专并进,理实交融”),在学校里也要画机械制图,做金工实习;其次,我教课的那所大学虽然听起来像是纯理科,其实也有计算机等一些工科专业;第三,我经常在大学或中学做科普讲座,并参加过一些高考或者研究生考试的面试工作,接触过形形色色的学生;最后,大学物理是所有理工科大学生都要学习的基础课程,只有程度的差别,没有不学的选项——我的课堂上就有来自各个专业的学生。
2
先说一下我对我们国家的大学教育的个人看法:宏观上乐观,微观上悲观。然后再具体说明。
宏观上乐观。我认为,我们国家的大学教育在总体上是成功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是,国家建设需要人,需要有知识的人,但是国家的底子薄,而且培养出来的人挺容易就被其他国家“掐尖”了。在几代人的努力下,我们国家的教育越来越有成效,虽然也给外国输送了不少人才,但还有大量的人才留下来干事情,逐渐地解决了国防问题,经济工作也搞上来了。从刚建国时候的一穷二白,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巨大落差,终于到现在的巨大成就,在工程上的一些代表性成包括三峡大坝和高铁网络,以及“嫦娥”登月计划和“蛟龙”深海探测,都说明我们国家的教育在总体上是成功的,否则,就不可能达到今天的地步。
然而,十多年的教学经历,让我在微观方面(也就是教育的细节方面)有些悲观。我们的教育还有很多不足,特别是与工程有关的教育。虽然我不直接教工科的课程,但是因为大学物理是工科教育的基础,我从课堂上得到的一些经验表明,我们的大学生在课堂上受到的训练和表现出来的能力,还远远不能满足工程的需要,特别是未来世界对工程人员的要求。
跟三十年前相比,现在的大学生都很聪明,见识也比我们当年强得多,对社会的看法也不像我们当年那么肤浅。但是,大部分学生仍然跟我当年一样,太相信书本,太相信权威,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更脱离社会实践。特别明显的是(我见过很多这样的学生),有些人的脑袋里似乎有个开关,上课的时候、考试的时候,就把开关往左一拨,马上就能牛顿定理、科学分析,可是到了生活中、进了实验室,开关就拨到了右边,各种怪力乱神乃至瞎忽悠的东西,都觉得很正常了。也就是说,学习是一回事情,应用是另一回事情,完全不相干的。更要命的是,大家都不喜欢问问题,什么样的问题都不喜欢问。不要问,问就是不懂!
还有一个问题。现在,计算机和手机非常普及,每个人都能接触大量的信息,拥有巨大的计算能力(我猜现在学生的一个手机,比我当年整个大学的计算能力都要强)。但是,他们在分辨信息的真伪和预测形势的发展方面,还需要很大的提升。关于信息的问题,他们往往认为,搜索引擎上得到的东西就是正确的,顶尖期刊上发表的工作肯定是重要的,专家们说的话是不会错的。其实,什么是专家?研究的多了,干的多了,就是专家。专家有什么了不起的?为什么要迷信他们。关于计算的问题,他们常常认为,计算机给出的结果怎么可能是错的?不要问,问就是计算机永远正确!即使有些人会怀疑,但是也觉得无能为力:计算机算的那些东西,我也没办法算啊!他们不是很相信,一些简单的物理模型和定性半定量的计算,可以评价计算机得到的结果是否合理,大型数值计算的程序是否发生了错误。
最后是社会实践。我们当年实习的时候,做个榔头、去研究所参观一下,也就算了,这虽然不算很好,但是跟当时的技术和工程水平差的还不算太远。现在的大学里,社会实践的绝对水平也许有了提高(实际上还不一定),但是相对水平肯定落后得更多了。在这方面,一些“好大学”可能还不如一些“普通大学”做得好。我说的是综合性大学,那里更强调全面发展,在工程实践方面给予学生的指导可能会弱一些,而一些面向就业市场的大学(我参观过几个),因为有具体的就业导向,反而在工程实践方面重视得多。
上面这些问题,就是我说自己在微观上悲观的原因,这是些教学的具体细节,我觉得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3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个人也做了一些尝试。我尝试着在一些课程里让学生们寻找“忽悠人的科学新闻”,甚至在上课的时候故意讲一些错误的东西(当然会在下课前告诉他们),让他们认识到,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合理的怀疑,不认为任何东西是必然的——除非经过无数科学实践检验的基本原理。我在课堂上经常给学生们做一些定性分析问题的演示,尝试着用中学数学(以及一点点的高等数学)来给出问题的近似解。我跟他们说,不要害怕估计,即使估计值比最终的准确值差个三五倍,也不会要命,至少它可以给你一个出发的方向,让你预测计算机得到的结果,而不仅仅只有完全相信和完全不相信这两个选项。由于别人的一些工作里可能有数据的错误(无意的或者有意的),自己在实践中测量的结果也可能有错误,我还给他们介绍一些发现错误的技巧,其实就是一些统计的常识。
同时,我告诉他们,一个人最容易骗的就是自己,最不容易骗的也是自己。我还告诉他们,不要迷信知识,不要迷信专家,你们在中学学到的知识有99%是正确的,在大学学到的知识有90%是正确的,等你们出去工作以后,再学习的新知识可能只有50%正确了。重要的是培养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你是人,专家也是人,凭什么他能做到的东西,你就做不到?凭什么他做不到的东西,你就一定也做不到?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合作的问题。在工程事务方面,这一点特别重要。中学教育因为面对着高考,每个人都是为自己的考试成绩奋斗,合作当然就很少了。在大学里,课程范围很广,绩点的压力也大,也很难培养工作上的合作精神——确实有一些活动是组队参加的,但还是太少。这方面我能做的事情很少,虽然也跟学生们说,现在的时代已经变了,一个人单打独斗就能解决问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需要各尽所能、协调一致、懂得指挥和服从指挥,才能取得进步,特别是工程方面的成功。然而,这就不是我一个大学物理老师所能解决的问题了。
4
当然,教学方面的改进,不是一个人的问题,涉及到的也不仅仅是老师和学生,还有学校和社会。特别还有时代的因素。我们现在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信息革命正在彻底改造我们的生活环境。
人类历史上有很多次革命。农业革命把人们从渔猎劳动中解放出来,工业革命把人们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现在,信息革命正在把人们从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2016年,AlphaGo战胜了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让我们每个人都认识到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威力,都开始思考人类的未来,我们都面对着“千年未有的大变局”。
与此同时,中国也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我们正在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我们当然希望有一个安定团结的国内环境,希望有一个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但是我们也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考验,有些事情甚至是无法预料的。比如说,2020年发生的世界范围的新冠疫情,就对“健康的地球”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工程在很多方面都帮助我们发展,帮助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包括在这次疫情里,无论是全民的防疫工作,还是疫苗的研制生产乃至发放工作,都离不开工程的力量,广大的科技人员和工程队伍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为了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工程;为了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教育。我们已经做出了很好的成绩,但是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改进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工程教育,特别是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工程教育,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
作者简介
姬扬,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8年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自2002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从事半导体自旋物理学方面的实验研究。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翻译出版过5本学术著作和1本社科著作,经常在科学网博客上写博文。喜欢看书,经常写书评。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世界工程日”,原标题为《工程师观察丨教育促进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