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衰减,给了变异株以可乘之机。
 
编译 | Kestrel
 
印度正苦苦挣扎于猛烈的第二波新冠疫情。过去几周,印度的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飙升,新增病例数连日突破30万,曾发生在巴西和南非、正发生在伊朗的灾难,在印度重演了(图1)。在第一波疫情中,这些国家已有许多人被感染,局部地区可以说达到了某种程度的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但是,人们的免疫水平会随着时间而衰减,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传染性更强的变异毒株,就可能引爆新一轮疫情。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的传染病学家Kristian Anderson认为,印度大概就是这种情况。
图1.印度累计确诊近1800万人。来源:JHU
 
在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中,大家都管印度目前最流行毒株叫做“double mutant”(两个突变),中文媒体译作“双突变株”、“双变异株”、“双重突变病毒”等。它的正式名称是“新冠病毒B.1.617突变株”,但大部分人都称其为double mutant,意指B.1.617突变株有一个记作L452R(多肽链452位的亮氨酸变为精氨酸)的突变,与美国加州流行的一种毒株一致;还有一个记作E484Q(多肽链484位的谷氨酸变为谷氨酰胺)的突变,与在南非和巴西首次检测到的变种毒株中携带的一个突变类似(该突变为E484K,即多肽链484位的谷氨酸变为赖氨酸)。总而言之,就是“集双重恶名于一身”。
 
但“双变异株”的称呼是不准确的。
 
我们知道,新冠病毒SARS-CoV-2时时刻刻在发生突变,与开始发现的毒株相比,有两个突变位点的、一般意义上的双突变体有很多很多,管B.1.617叫“双变异株”显然是不准确的。关键是,B.1.617也不止携带两个突变,而是多达13个,它甚至不是突变位点数量最多的变异株。
 
一言以蔽之,印度的B.1.617突变株只是新冠病毒众多突变株之一。
 
初步体外研究显示,B.1.617可能的确具更强传染性。4月20号Cell期刊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图2),L452R突变能够强化病毒对实验室培养的人类细胞的侵染能力。此前,包含相同突变的加州毒株传染性大概比更早期的毒株高20%。
 
现在,B.1.617正在印度快速传播,数月间业已成为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的优势毒株。
图2. 这是个体外研究
 
但是,我们还不能肯定印度第二波疫情的幕后推手是B.1.617。毕竟,在印度流行的毒株还有B1.1.7(最早在英国发现)和P.1(最早在巴西发现),它们也有可能助长了这一波疫情。这一切需要要更多数据才能下定论。
 
已有的新冠疫苗对新的毒株是否仍有效?
 
目前的研究认为L452R和E484Q这两个关键突变可能导致B.1.617毒株具有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因此,最有可能的情况就是:疫苗仍然有效,只不过效力会低那么一点。剑桥大学临床微生物学教授Ravi Gupta称,疫苗大概率对重症感染和死亡有保护作用,只是免疫力弱的接种者可能更容易感染了。
 
B.1.617毒株也更容易对已经感染过新冠病毒的患者进行二次感染(reinfection),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患者产生的自然免疫渐渐衰减。印度此次疫情暴发也有可能是因为这样的二次感染。
 
Gupta教授还提到,去年印度在没有采取充分的社交隔离措施的情况下,最终病例数慢慢减少,可能是因为易感人群变少了。可是,这些在第一波疫情中因感染获得免疫力的人,免疫力在慢慢衰减,加上病毒的免疫逃逸,最终引发了第二波疫情。
 
最糟糕的是,如果B.1.617毒株确有更强的二次感染或者突破性感染(对于打过疫苗的人群)能力,那么印度这次的灾难也可能在其他地方降临,因为那里的人群对新冠病毒的各种免疫力也在慢慢衰减。
 
参考文献
 
Deng, X. et al. (2021). Transmission, infectivity, and antibody neutralization of an emerging SARS-CoV-2 variant in California carrying a L452R spike protein mutation. medRxiv. https://doi.org/10.1101/2021.03.07.21252647
 
Mallapaty, S. (2021). India's massive COVID surge puzzles scientists. Nature. 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1-01059-y
话题:



0

推荐

返朴

返朴

2627篇文章 2小时前更新

溯源守拙·问学求新。返朴,致力好科普。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