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过去三年,科学家努力了解着重症COVID-19患者的免疫反应,并尝试确定健康免疫与破坏性免疫间的临界点。

在新冠大流行早期,研究人员聚焦于重症患者的有害炎症和细胞因子风暴(可能导致组织损伤和死亡的危险免疫过度反应)。不久后,他们开始识别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攻击"自己人"而非SARS-CoV-2的抗体。诸多研究表明,重症COVID-19患者具备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些关键特征。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在揣摩病毒感染与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的联系,有时也会记录些线索证据,可这方面研究始终模糊不清。而新冠大流行为我们更清楚认识此种潜在联系提供了机会。

 

编译 | 希区客

美国埃默里大学免疫学家马修·伍德拉夫(Matthew Woodruff)致力于探究COVID-19与自身免疫的关联,他非常关注那些“叛逆”抗体反应的起源及其长期影响。

 

伍德拉夫所在的研究小组推测:误入歧途的自身免疫反应可能会在新冠患者康复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出现,甚至导致所谓的长期COVID-19。

 

今年8月,伍德拉夫等人于《自然》杂志发表新论文指出,在重症COVID-19病人体内,许多负责中和病毒威胁的抗体同时也会针对患者自身的器官和组织;在长期感染COVID-19的患者体内,这种自身抗体可以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随着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学界对于“抗病毒免疫与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关联”的认知迅速发展。

 

免疫斗士训练营

 

我们总会理所当然地假定,免疫系统必然专注于识别和摧毁外来入侵者,可事实并非总是如此。人体免疫系统,即便在其健康状态下,也包含一组完全有能力靶向和破坏自身细胞和组织的免疫细胞。

 

为防止自我毁灭,机体有一套错综复杂的安保体系用以规范免疫系统,能识别和消除潜在的叛逆者。我们称其为自身耐受(self-tolerance)。自身耐受过程中最重要一步发生于免疫系统创建战斗队伍的时候。

 

当免疫系统第一次遇到病原体,甚至只是感知到威胁(例如疫苗的抗原)时,它会迅速招募有可能变成抗体生产者的B细胞。

 

刚招募来的新兵非常“naive”,被称为初始B细胞。这些初始B细胞表现出抵御外敌的极佳天赋,但也仍需被放入各种训练营,以摘掉naive的标签。

 

进入训练营后,细胞接受训练以更好识别和对抗威胁。训练时间紧任务重,且不容忍错误,只要发现有可能错误攻击自己人的B细胞,就将其处决。免疫训练营通常持续1~2周。

 

那么,如果机体面对迫在眉睫的重大威胁,例如感染者已被送入重症监护病房,有生命之危,这时候免疫系统会作何反应?

 

科学家现在知道,当严重COVID-19感染发生,针对初始B细胞的训练直接就崩了,取而代之的是紧急动员,几乎没有受过训练的新兵都奔赴战场,不再care是否naive。

 

自然,误伤事件是不可避免的。

 

高危免疫反应大多短暂

 

伍德拉夫团队的新成果表明,在与重症COVID-19的激烈交战中,对抗病毒的抗体很容易攻击患者自身组织。不过这种情况似乎主要发生于重症,轻症患者体内产生叛逆抗体的细胞比例低得多。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每个重症COVID-19感染者都会患上自身免疫性疾病?

 

答案是否定的。伍德拉夫等人通过跟进康复者情况,发现康复几个月后,大多数自身免疫相关迹象都已消退。(过往小鼠研究也证明这些紧急免疫反应大多短暂。)

 

那么,“大多数”之外的“小部分”会承受怎样的后果?

 

是自身抗体导致了长期新冠吗?

 

2021年9月的研究表明,多达30%的病例在康复3个月后仍未恢复正常。大约同时间发布的一份CDC报告显示,随机调查的康复者群体中有1/3的人正经历新冠急性后遗症(PASC)。

 

PASC患者的衰弱症状可能包括长期丧失味觉或/和嗅觉、全身疲劳、脑雾等。这类群体目前仍在饱受煎熬并寻找良方。

 

对于正研究长期新冠后遗症的科学家来说,一个关键问题是,重度COVID-19感染所导致的自身抗体会否在长期新冠患者体内持续存在?

 

伍德拉夫等人的新论文告诉我们——

新发展生成的这类自身抗体可以持续数月,而且它们不仅限于那些重症康复者,大部分从较轻症中恢复的长期患者身上也有它们的身影。

 

科学家现在正试图更全面了解这类能在感染结束后的数月甚至数年内误导自我攻击的细胞和抗体。

 

它们是否直接导致了长期新冠症状?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有无临床干预措施可减弱或消除其威胁?

 

长期COVID-19患者未来发展出真正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是否更大?又或者,这一切只是免疫系统的一个短暂异常,终会自行消退?

 

资料来源

Long COVID: How researchers are zeroing in on the self-targeted immune attacks that may lurk behind it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世界科学”。

 

话题:



0

推荐

返朴

返朴

2662篇文章 1天前更新

溯源守拙·问学求新。返朴,致力好科普。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