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撰文 | Ivan

 

百度贴吧里有个神奇的吧——鸟吧,这儿是一群鸟类爱好者的聚集地,大家平时在里面都是交流些观鸟心得。然而每年春夏交替之际,鸟吧的首页总会涌现出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讨论帖:

 

这是鸽子吗?请问为什么在我家空调外机上搭窝......窗台来了只鸟,这窝搭得可真离谱!这是什么鸟?竟然在花盆里随地大小蛋......

 

不用点开帖子,笔者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能干出这种蠢事儿的鸟,只能是它:珠颈斑鸠!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这种一眼看过去就不太聪明的鸟,凭借着一股子傻劲,得到众多观鸟爱好者的喜爱,由于其平时都是“咕咕”地叫,所以便人送外号——“傻咕咕”

傻傻憨憨,非常可爱

珠颈斑鸠的傻劲,首先来源于其略带喜感的长相,尤其是那对小眼睛。在圆滚滚的身体的映衬下,珠颈斑鸠的眼睛显得并不大,加之虹膜颜色又比较浅,多为橙色或橙黄色,也有部分是粉红色 ,导致瞳孔和眼球之间有着很明显的间隙,这种面相被称为“四白眼”,给人的感觉就是傻愣愣。图片来源:Macaulay Library

 

不光长得傻,珠颈斑鸠的鸟类迷惑行为也不少。飞得好好的,突然一个转向,结果撞上玻璃窗、广告牌还不算啥,个别傻咕咕甚至直接往行人身上撞,只留被撞的网友在那原地怀疑人生。

 

并且珠颈斑鸠还继承了鸠鸽科“不怕人”的优良传统。城市里诸如麻雀一类的小鸟在觅食时,一看到有人靠近就会立马拍拍翅膀跑路,而珠颈斑鸠则往往会像傻狍子一样,先梗着脖子看看这人到底想干嘛,动作不大的话就埋头继续吃。在国内的一项研究中,珠颈斑鸠表现出的对人为干扰的耐受性,竟然与喜鹊这样头铁的鸦科大佬相当,实在是令人佩服。珠颈斑鸠干过的傻事还不止于此,它们搭鸟巢的“高超技巧”同样也是一绝。作为鸟类中首屈一指的“摆烂大师”,珠颈斑鸠搭的窝,说是烂尾楼都有点抬举它们了,基本上只要能看出来是个巢的形状,就算是豪宅。因为绝大部分时候,珠颈斑鸠的巢长这样......图片来源:微博 @华美极乐鸟

以及这样的......图片来源:微博 @华美极乐鸟

个别鸠,还会直接在人家花盆里“随地大小蛋”......这些巢别说遮风挡雨了,光是看它们坐在树枝上就感觉硌得慌。图片来源:维基百科可就是这样一种大家嘲笑为“能活下来全凭运气”的傻鸟,却是鸟类适应人类社会的典型,是城市中繁衍生息得最好的鸟之一。所以千万别小瞧了珠颈斑鸠,它们小小的眼睛里面,或许藏着某些大智慧呢~

 

戴珍珠围脖的野鸽

在深入探究珠颈斑鸠的“大智慧”前,咱还是得先对这种鸟有更深入的了解。作为我国南方地区极为常见的一种城市鸟类,珠颈斑鸠常常被大伙儿称作“野鸽子”。这也难怪,傻咕咕与家鸽的确是亲戚关系,二者同属于鸽形目,鸠鸽科,从体型到生活习性上都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一个“野”字,也意味着珠颈斑鸠还是有所不同的。珠颈斑鸠最为显著的不同,从它的名字就能看出来——“珠颈”。这种外观灰不溜秋的鸟普遍体长在30厘米左右,个头与鸽子相似,远看确实有点儿傻傻分不清。但只要稍微靠近些,就能发现这小家伙那是相当的有辨识度,它的颈部两侧密布着白色斑点,仿佛披着一条由珍珠织成的围脖,鸟如其名。值得一提的是,这条“珍珠围脖”只有成年鸠才有,是傻咕咕从青涩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珠颈斑鸠的另一大不同,则是它喜欢在地面活动的习性。与在古代承担送信工作的家鸽不同,珠颈斑鸠的飞行能力非常弱。相关研究显示,珠颈斑鸠平均飞行高度只有5.8米,最高也不过12.2米,并且飞行时长也不持久,是个十足的“走地鸡”。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珠颈斑鸠喜欢在公园草坪上踱着小碎步觅食,看到人来了也不立马飞走,人家只是真的不擅长飞行罢了......

 

与珠颈斑鸠长得像的,除了家鸽,还有火斑鸠和山斑鸠,都是国内很常见的城市鸟类。这两个家伙长得更像,经常被人搞混。山斑鸠与珠颈斑鸠体型类似,区别在于翅膀上非常明显鳞片状橙色纹路,所以又被叫做“虎纹斑鸠”;而火斑鸠则要明显小上一号,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后颈的半圈黑色领环。山斑鸠(左)和火斑鸠(右)丨图片来源:维基百科大家以后见到“野鸽子”在小区草坪上寻找草籽时,可别再叫错名字了!

 

傻咕咕的立足之道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森林、草地、河流、湖泊这些原本属于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正在逐渐被人类占据。很多鸟类都不太能忍受在钢铁水泥丛林中的生活,但珠颈斑鸠是个例外,它很好地适应了人类社会,活得相当滋润。这种看起来傻乎乎的,还不太善于飞行的鸟是怎么做到的呢?总结起来就是——随遇而安首先食性的方面,珠颈斑鸠作为纯粹的植(杂)食鸟类,一点儿也不挑食。从稻谷、玉米、小麦这些农作物种子,到樟树、楝树、蔷薇这些城市常见绿化乔灌木的种子,乃至蝇蛆、蜗牛、昆虫这些软体动物,就没有它不吃的,在某些地区甚至还观测到珠颈斑鸠偷吃猫粮和狗粮。如此随遇而安的食性,使得珠颈斑鸠在城市里的食物来源相对充足,受季节性影响很小。并且珠颈斑鸠的消化能力也相当不错,可以很好地吸收食物养分。国内的相关研究表明,珠颈斑鸠腺胃复管腺里面的窦上皮细胞、肥大细胞和嗜银细胞共同缔造了一个强大的消化系统,既能调节胃腺消化吸收营养物质,也能构建较为完善的黏膜防护屏障,用于抵抗应激和病原微生物,使其能应对各种食物的消化。一只珠颈斑鸠正在吃疑似狗粮的东西丨图片来源:Macaulay Library

 

更为可贵的是,喂养幼鸟对成年珠颈斑鸠也相对容易。继承了鸽形目典型的以“鸽乳”育雏的习性,珠颈斑鸠幼鸟刚孵化出来的那几天,亲鸟嗉囊腺会分泌一种富含蛋白质的物质来喂养它。当小斑鸠稍稍长大一些后,亲鸟则直接将食物分解成半消化的植物性食糜喂给它。与那些需要用虫子育雏的鸟类比,珠颈斑鸠喂养幼鸟简单多了,即使在虫子蛰伏的时候也能顺利抚养长大。除了很能吃,傻咕咕在繁殖上也是一把好手。珠颈斑鸠几乎全年都在发情。从下方的统计图不难看出,每年的4~8月是珠颈斑鸠的繁殖高峰期,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每当春夏交替之际,贴吧总会涌现大量有关珠颈斑鸠筑巢的讨论帖~甚至在有些地区的秋冬季节,也时常能听见雄斑鸠亢奋的求偶叫声。珠颈斑鸠繁殖的年度周期丨图片来源:Macaulay Library有意思的是,雄斑鸠求偶时会在雌性旁边点头鞠躬,嘴里还会发出讨好声音,极其魔性......

而傻咕咕在人们的窗台、花盆等地方筑巢,则是最具“大智慧”的操作。一方面尽管鸟巢有点不讲究,但充分利用周围有利地形遮风挡雨,营巢期也因此缩短了,可以尽快进行产卵,大大提高了繁育效率;此外珠颈斑鸠在人类环境进行繁育,可以借助人类的庇护,有效避免红隼等天敌的侵害,幼鸟的存活率大大提高,正所谓“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并且大部分被珠颈斑鸠霸占阳台的网友,还是很纵容这个家伙的,会时不时给它投喂点吃的,非常有爱了!如今,原本只是在南方地区常见的珠颈斑鸠,最近几年已经开始出现在吉林长春等东北地区,对城市环境对适应能力让人佩服。这么厉害的咕咕,你还会觉得它傻吗?

 

给傻咕咕们留一份善意

随着田野退去,高楼拔地而起,我们的城市再也不是那个可以任由鸟类翱翔的乐土,但珠颈斑鸠们却从未离我们远去,实在是这钢铁水泥丛林中的一种美好。所以请善待这些可爱的生灵,不要去惊扰它们的繁衍生息,有能力的话也可以为它们提供一个遮风避雨的去处。或许有一天,你就会惊喜地发现,阳台上多了一对珠颈斑鸠邻居,正瞪着圆圆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屋内。当然,还有它们的“摆烂”巢。

 

参考文献

[1] Higgins, P. J., and S. J. J. F. Davies (editors). (1996). Handbook of Australian, New Zealand & Antarctic birds. Volume 3. Melbour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 鲍明霞,杨森,杨阳,周盛,李春林. 城市常见鸟类对人为干扰的耐受距离研究. 生物学杂志. 2019, 36(01)[3] Baker, ECS (1928). The Fauna of British India. Birds. Volume 5. London: Taylor and Francis. pp. 241–245.[4] Walker, R. L. (1978). Final report, Keehi Lagoon and mitigation areas bird survey. Honolulu, HI: Ralph M. Parsons Co.[5] https://birdsoftheworld.org/bow/species/spodov/cur/foodhabits.[6] 钟圣伟,李菁,宋伟,刘佳,谢若怡,余鹏程,周作红,张晖. 珠颈斑鸠腺胃复管腺显微结构与组织化学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8,45(02)[7] Schwartz, C. W. and E. R. Schwartz. (1949). A reconnaissance of the game birds of Hawaii. Territory of Hawaii: Board of Commissioners of Agric. and Forestry.[8]《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郑光美 2017)[9] 《珠颈斑鸠为什么能成功》,重拾自然,2022-02-27[10] Goodwin, D. (1983). Pigeon and Doves of the World. 3rd editi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Ithaca, NY, USA.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科学大院”。

 

话题:



0

推荐

返朴

返朴

2343篇文章 6小时前更新

溯源守拙·问学求新。返朴,致力好科普。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