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跟着这些名画,穿越回百年前,来个都市一日游吧。
 
撰文 ∣ 林凤生
 
150多年前,欧洲的一些中世纪城市如巴黎等,通过大规模的市政改造,新建供水系统和环城铁路,建设成现代化城市,吸引了大批农民纷纷入城打工。许多有文化的自由职业者和艺术家也漂流到城市里来,寻找出人头地的机会。遗憾的是,深度描写“新城里人”生活的作品并不多,于是,我收集了几幅有温度的城市生活画作与大家共享。
 
忙碌的一天从早晨开始
 
丹麦画家保罗·古斯塔夫·费舍尔(P·G· Fischer,1860-1934)是绘画高手,尤其擅长描绘哥本哈根的风貌。他的画作给我们展现了一百多年前北欧城市的鲜活场景,《早晨》(图1)就是其中之一。从画作上可以看出,那是哥本哈根的一个阴沉的早晨,天空飘着零星小雨,几位女士穿着厚长的黑色衣服,北欧城市的晨风料峭扑面而来。背景里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大街上车水马龙来来往往,远处的行人步履匆匆……显然,这是城市里比较热闹的一角,让人觉得似曾相识。画中最显眼的莫过于一位穿着单薄的少女,她正驻足观望,可能看到了什么感兴趣的事情,连菜都没顾上买。我想,她一定是从农村来的保姆。看,行人都穿得厚厚的,而穿着如此单薄的她却脸色红润,她的身体真的是棒棒的。
 
 
闲来无事上街溜达,东瞅瞅西望望,是城里人喜欢做的事,新来的少女当然也不例外。碰到人互相聊几句称为搭讪,多数人只是对路过的行人随意看一眼,但休要小看这一眼,有时匆匆一瞥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于过目不忘。那些服装的款式、贵重的装饰品、哪里有便宜货以至美女的双眸……都能够成为城里人茶余饭后的谈资,那些吸引眼球的服装和装饰甚至能引领流行文化和时尚呢!所以说,喜欢逛街的城里人不寂寞。
 
干的还是体力活
 
进城的农民大多既没有技术,又缺少文化,所以,他们在城里赖以生存的还是体力活。法国印象派画家居斯塔夫·卡耶博特(Gustave Caillebotte,1848-1894)的代表作《地板刨工》(图2)真实地表现了城里打工者的劳动实况。地板刨工们虽然避开了热辣辣的太阳,不需野外劳作,但是工作强度并不小,干活还得有技术。当时还没有地板刨机,几个工人蹲在地上干得汗流浃背,好像还挺开心——至少,回老家的时候可以显摆显摆,嘚瑟一下吧!卡耶博特虽然是一个富二代,但富有同情心,他的作品大多描写劳动阶级的辛苦,他还经常资助印象画派画家,举办印象派画展,是一个有同情心的主。
 
阳光下的欢乐
 
19世纪中叶,在巴黎的城市改造中,许多公共建筑(如大剧场、中心广场、公共厕所等)也建起来了。特别是大大小小的花园、绿地如星罗棋布,现代人称之“绿肺”,可以调节城市的空气和环境,也是市民休闲、游乐的一个好去处。图3是法国印象派美女画家贝尔特·莫里索(Berthe Morisot,1841-1895)的《马奈和女儿布吉瓦》,画中地点是法国巴黎的Bougival。她的丈夫欧仁·马奈(他好像没有正式工作,结婚后主要帮助妻子创作)坐在长椅上和他们3岁的女儿布吉瓦沉浸在搭积木的亲子游戏中。明媚的阳光下青绿的树丛和点点繁花构成了色彩缤纷的背景,暖意融融。面对如此温馨的场景,莫里索激动不已,落笔粗狂而奔放,画下了这幅作品。她的画初看有点草率,事实上,她的画较之马奈、莫奈等印象派大师更加洒脱、感性,有一种只有女性才有的才气和敏感,更具即兴、鲜活的特征。
 
莫里索原来是印象派大师爱德华·马奈的模特,两人可谓郎才女貌。尽管他们之间有过故事,但未能终成眷属,后来莫里索嫁给了爱德华·马奈的弟弟欧仁·马奈。用莫里索的话说就是:“嫁给了爱德华的替身。”由于欧仁是个老好人,结婚后又全力支持莫里索的绘画创作(做模特),因此家庭关系还算和谐。节假日里,一家人常常在公共绿地上度过温馨的假日时光。不过,这只是一个方面,光鲜亮丽的背后也有一本难念的经!
 
醉里不知是梦
 
咖啡馆(酒吧)是都市生活圈里不可或缺的公共空间。一百年以前,在巴黎的许多咖啡馆还出售含酒精的饮料,法国印象派画家图卢兹-劳特累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1864-1901)的画作《喝苦艾酒的梵高》(图4)就是以“新雅典咖啡馆”为背景的,这种店的座位和桌子都比较狭窄,桌面上只能够放几个杯子和酒瓶。从画作名字《喝苦艾酒的梵高》就知道,劳特累克画的是他最铁的哥们梵高,桌子上玻璃杯里的淡绿色液体就是有“绿色魔鬼”之称的苦艾酒。梵高望着前方若有所思,好像沉醉在自己的白日梦中,与周围的人毫无交流。图卢兹-劳特累克是巴黎市区的几家咖啡馆的常客,他出生于贵族之家,少时因为遗传落下残疾,常年在咖啡馆混日子,不是喝咖啡就是与人争辩。通过这幅画,他准确地表达了:咖啡馆虽是一个热闹的场所,却掩盖不了里面的人难以排解的空虚与孤寂。
图4. 图卢兹-劳特累克《喝苦艾酒的梵高》
 
在西方的酒文化中,苦艾酒可谓源远流长,声名显赫。1792年,苦艾酒诞生于瑞士瓦尔德特拉韦尔地区,当时是68度的烈性酒,主要原料有茴香、海索草、蜜蜂花、桧、肉豆蔻、婆罗纳等植物,当然还有最最重要的从多年生草本植物苦艾中提取的苦艾汁,它赋予了苦艾酒灵魂。苦艾酒的成份包括1.5%的苦艾草精华、柠檬香油、薄荷萃取物以及40%-68%不等的酒精,曾被用作医治百病的药酒。
 
到了十九世纪下半叶,由于苦艾酒的高酒精度能够造成喝酒的人短暂意志丧失,昏厥、产生幻觉和怪异行为,在法国更成为流行时尚,被称为“绿色小精灵”,尤其受到欧洲艺术和知识界人士的喜爱。艺术家把它看成是催情剂和灵感来源,很多大名鼎鼎的画家都与苦艾酒有各种瓜葛。高更在巴黎初见梵高,就向他推荐苦艾酒,还说,这是唯一适合艺术家喝的东西。而后,苦艾酒则成了梵高的至爱(图5),据说他每天要喝三大瓶苦艾酒。
 
那么,为什么喝苦艾酒可以激发艺术家的创作力呢?据科学家研究:我们的大脑不仅有掌管兴奋的区域,也有抑制兴奋的区域,一般认为主要是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当背外侧前额叶区域的活动被抑制,放松了对大脑的诸多区域(包括运动前区皮质和额下回)的控制,其他脑区变得格外的放肆和活跃,此时,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便会自然而然地冒出来。那么,有什么办法能够抑制艺术家大脑里的背外侧前额叶呢?这可是唤起人的创造力的捷径啊!现在的研究认为:酒精、药物以及某些疾病都会对大脑的背外侧前额叶区域产生破坏。所以,苦艾酒对艺术家的创作来说,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神经科学家艾伦·施奈德(Allan Snyder)近年来使用经颅磁刺激法(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做研究,他利用突然释放的磁能暂时性减少左额叶和颞叶的活动,发现有40%的受试者展现出奇特的新艺术才能,这也为激发艺术家的创造力开辟了新途径。
图5. 梵高《苦艾酒》,画中左侧玻璃瓶里是凉白开,混合后饮用
 
风雨夜归人
 
法国画家查尔斯·霍夫保罗(Charles Hoffbauer,1875-1957)曾经师从名画家古斯塔夫学习绘画,他的作品《麦蒂森广场》(图6)画的是纽约市的广场一角。夜色降临,细雨蒙蒙,给画面笼罩上一层薄薄的幕帘,高楼上的霓虹灯闪烁着朦胧的亮光。赶着回家的人撑着伞、冒着雨,匆匆前行,真的是风雨夜归人。湿漉漉的风迎面吹来,嗖嗖的凉意遍布全身。此时此刻的行人,尽管身心疲惫、饥肠辘辘,心里却有着丝丝暖意。一天的辛勤劳动已经完成,离此地不远的地方就是自己温馨而熟悉的家,那里有一盏灯正亮着,家人们在等待他们的归来。他们懂得自己的辛劳是对家庭的责任,成就感油然而生,并不畏惧任何困难。
图6. 查尔斯·霍夫保罗《麦蒂森广场》
 
相逢何必相识
 
美国写实主义画家爱德华·霍珀(Edward Hopper,1882-1967)也是一位致力于表达美国移民生活的大师。《夜游者》(图7)是他的代表作:午夜时分的城市一角,街道和马路上空无一人,整个城市早已悄悄进入了梦乡。惟有这一家咖啡馆(酒吧)还灯火通明,明亮的灯光照得周围的马路一片亮白。透过光洁的大玻璃橱窗,我们可以看清咖啡馆里的景象:有三个顾客围坐在弧形吧台前,背朝外的顾客自个儿在发呆,面朝画外的一男一女没有交流,好像并不认识对方。一种安静而又孤独的感觉笼罩着整个咖啡馆。只有穿着白衣服的服务生与男顾客有眼神交流,给寂寞的咖啡馆增添了一点点人气。他忙碌着,一边留意顾客的需求,一边现磨咖啡。服务生的举动委实温暖了几位客人,咖啡馆(酒吧)给了他们一个短暂的栖息之地,也给了他们一杯暖人心脾的饮料,让他们得以放松身心。这幅画表达了 “置身于人群之中的孤独”的移民生活主题。
 
曲终人渐散 夜深心难静
 
梵高的名画《深夜咖啡馆》(图8)虽然画的是小城市普罗旺斯的阿尔市政府广场上的一个露天咖啡馆,但是这样的咖啡馆在欧洲大都市的大街小巷里随处可见,是城市夜生活的一个缩影。分布在城市犄角旮旯里的露天咖啡馆,一半在室外,没有围墙和门槛,谁都可以小坐片刻。忙碌了一天的市民可以暂时摆脱日常生活的烦心事,坐在这里啜几口咖啡,不知不觉精神了不少。夜晚的客人不像白天那样拘谨,说话的时候,可以旁若无人地畅所欲言,有的高谈阔论,有的哈哈大笑。端着托盘的招待穿梭其间,不时与客人打招呼。画中的咖啡馆,因为夜深人静,大部分客人已经散去。只有少数人还觉得意犹未尽,相约明日再聊。此时,离拂晓还剩下几个小时,热闹了一天的城市也即将进入静谧的午夜时分。
 
尽管上面的几幅名画的内容都是一百多年之前的都市风情了,但我们还是能从中感受到城里人的生活之不易,特别是外来打工和漂流的新城里人:艰难狭窄的生活空间、人生地不熟的环境,既不能袒露内心,又渴望与他人相处,让人感到孤独和失落。更不说劳作的辛苦和职场的明争暗斗。只有忙里偷闲,啜了几口苦咖啡,喝了半杯酒后才能放松自我,把心里的憋屈和郁闷宣泄一番,内心不免感慨:与以前农村里自由自在的散漫生活相比,实在是很累啊——心累!
图8. 梵高《深夜咖啡馆》
 
参考文献
 
[1] [韩国]李沼泳,李舟妮译,《疗愈美术馆》,江苏凤凰出版社,2016-10
 
[2] [美国]杰弗里·迈耶斯,蒋虹译,《印象派四重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
 
[3] Barbaea Ehrlich White,Impressionist Side by Side,Alfred A,Knope New York,1996
 
[4] Mark Strand,光哲译, 《寂静的深度:霍珀画谈》,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8-1
 
[5] [韩国]禹智贤,王品涵译,《安慰我的画》,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4
 
[6] Nathalia Brodskaia ,Impressionism,Parkstone Press International,New York,USA
 
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任何形式的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摘编。转载授权请在「返朴」微信公众号内联系后台。
话题:



0

推荐

返朴

返朴

2662篇文章 1天前更新

溯源守拙·问学求新。返朴,致力好科普。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