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恢复期血浆治疗”作为“重磅消息”成为关注热点。那么,在没有特效药和疫苗的当下,对众多确诊患者来说,血浆治疗能否成为救命稻草?两位免疫学专家表示,谨慎乐观。
 
撰文 | 陈欢欢 徐竞然 编辑 | 宗华
 
2月13日,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发布消息称,已成功制备出用于临床治疗的新冠肺炎特免血浆,10余位危重病人在治疗后重点指标全面向好,临床体征和症状明显好转。
 
当晚,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也表示,新冠肺炎患者康复后体内含有大量综合抗体能对抗病毒,并呼吁已康复患者积极捐献血浆。
 
一时间,“恢复期血浆治疗”作为“重磅消息”成为关注热点。
 
此前,中科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高级实验师张化俊向《中国科学报》透露,正在测定临床治愈病人血液中抗体的效价,如果效价高且安全可行的话,将会比疫苗能更快地用于临床治疗。
 
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研究员石正丽则表示:“有部分患者恢复期血清新冠病毒中和抗体非常高。”
 
在没有特效药和疫苗的当下,对众多确诊患者来说,血浆治疗能否成为救命稻草?
 
两位免疫学专家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谨慎乐观。
 
《中国科学报》:据报道,新冠特免血浆已经在临床应用到10多名患者身上,并且在短时间内就取得较好效果。您认为在此次疫情中,血浆治疗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免疫学系教授黄波:
 
现在下结论说有特别明显的效果还为时尚早,方案需要进一步优化。可以尝试,但不一定可以大面积推广。
 
血浆疗法的原理很简单,收集康复病人的血浆处理后进行混合用于治疗。
 
但实际上,不是每个康复病人的血浆都是有用抗体,必须把康复患者最有效的血浆、最好的抗体挑出来。
 
可能10个患者里只有一两个患者的体内抗体有效,其他可能效果一般,如果混合起来可能效果就弱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经费做比较多的检测。
 
匿名专家:
 
我很支持,也很期待,但是谨慎乐观。
 
康复期血浆疗法历史悠久,从动物血浆中提取抗体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但是近五六十年临床不常用,如果有其他好的药物和方法一般都不会选用血浆疗法。
 
在对抗埃博拉病毒时曾使用,也有少数案例成功。
 
因为没有特效药,在第五版治疗方案指南中加入了血浆疗法,针对重症病人使用。
 
现在只是小规模使用,能保证安全性和疗效。但我认为大规模使用的可能性不大。
 
大规模制备和小批量应用概念完全不同,有很多制约因素。
 
如果是血浆一对一的治疗,治疗水平难以保持一致;如果是混合的,虽然可以提高稳定性,但如果里面有一个人带有乙肝或HIV等病毒,就有可能导致传染病。
 
历史上不管是破伤风还是白喉都是大批量血浆混合来制备,一旦血浆混合,很难保证效果的均一性。
 
《中国科学报》:您是否认同将血浆治疗看成治疗新冠肺炎的救命稻草?
 
黄波:
 
救命稻草不太准确,这不像电影里描述的,一针打下去就有效,如果有这样的奇效之前早就大范围使用了。
 
比如之前埃博拉病毒感染时也有血浆治疗,有一定效果,但不如预期的那么理想。
 
匿名专家:
 
是救命稻草,可以救命,但是只是“稻草”,大规模使用难度很大,不能神话,不要看作“神药”。
 
《中国科学报》:血浆疗法比较古老和成熟,用在新冠肺炎治疗中还要注意哪些问题?还需要进行哪些科研工作?
 
黄波:
 
首先是从免疫学角度加深对抗体的认识。
 
一定要注意,新冠肺炎是一个免疫性疾病,最终控制、消灭体内病毒的是靠机体的免疫细胞。
 
抗体作为机体对抗病毒感染最重要的武器之一,被寄予厚望。
 
然而,并非只要机体产生出抗体,就能控制住病毒,有些抗体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促进新冠肺炎发展。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群,个体体内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的针对病毒的抗体,有中和性抗体,也有非中和性抗体。
 
中和性表面抗体与病毒结合阻止病毒进入细胞;非中和性表面抗体与病毒结合,介导免疫细胞吞噬、清除病毒。
 
如果进入的时机不对,病毒可能会反而激活巨噬细胞,促进炎症风暴,在中后期导致肺部免疫损伤。
 
所以,针对不同的病毒抗体,筛选病人血浆是一个挑战,这个工作要做得比较细致。
 
匿名专家:
 
恢复期血浆对部分重症患者可能有治疗作用。
 
但总体受益还是要进行免疫学研究,首先就是补齐基础研究。
 
这次从2月8号开始的治疗,现在就公布了结果,进展还是很快。也许会跳过基础研究的步骤大面积试用。
 
我想这是一个紧急措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血浆疗法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需要扎实的基础研究才能够使用。
 
比如,康复期患者的血浆中发挥效果的抗体的种类和含量都是未知的,还有没有其他的抗体?抗体对人体有没有其他安全性的风险?
 
另外,缺乏康复期血浆和正常人血浆的对照实验。对于重症患者来说,后期出现各种生理和免疫功能紊乱以及营养衰竭现象,即使输入正常人的血浆,也可能起到缓解作用。
 
还需要提醒大家,刚刚出院的人、老年人、身体虚弱的人,捐献血浆要量力而行。
 
尤其是一些感染比较严重的人,细胞因子风暴可能还没过去,免疫没有完全恢复,不适应捐献。
 
《中国科学报》:一般来说,完成基础研究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在疫情严重的特殊时期,是否应该鼓励进行各种尝试?
 
黄波:
 
应该鼓励各种尝试,但是不管是药物、疫苗还是血浆,都必须要有科学依据,不能太粗放。
 
关于做药、疫苗、抗体需要多长时间,这在科学界是有基本常识的,任何事情都不可能超越科学规律,除非使用了非经典的、打破常规的方法,否则只能遵循基本科学规律。
 
尤其是我们对于抗体复杂性的认识还需要加深,接种疫苗、产生抗体很容易,但是要产生这种保护性中和抗体却很不容易,这给疫苗研发带来巨大挑战,我们应持谨慎的态度,开展深入细致的工作。
 
匿名专家:
 
尝试确实是好的,我也很期待。但是这次整体看起来确实不够慎重,有点病急乱投医。无论是药还是疫苗,我个人认为短时间之内难有显著进展。
 
冠状病毒已经存在很久了,但世界上还没有任何商品化的冠状病毒疫苗上市,必须客观看待这一问题。
 
当然,新冠病毒也可能发展成跟人类长期共存的普通病毒,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完全消灭它,只能控制。
 
如果做这种打算,现在应该有一个过渡计划,从高压状态慢慢过渡到普通防治,降低威胁。这也需要进行药物、疫苗等方面的准备。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科学网”。
话题:



0

推荐

返朴

返朴

2662篇文章 1天前更新

溯源守拙·问学求新。返朴,致力好科普。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