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要说起终身未婚的科学家,可谓不胜枚举。若不限定于数学领域,耳熟能详的就有孟德尔、达芬奇、诺贝尔、卡文迪许等等,要是在扩大到名人身上那就更多了。他们选择终生未婚或许与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关,也有英年早逝还未让爱情开花结果。当然,有些人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在了算式上。
 
La passione dell'animo caccia via la lussuria.
 
— Leonardo Da Vinci
 
撰文 | 王淑红(河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
 
中国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成家立业”。似乎都把成家放在立业的前面,家是休憩的港湾,是稳固的大后方,好像有家才能安身立命。而西方很多数学家却与此背道而驰,比如希帕蒂亚、E. 诺特、英年早逝的数学家伽罗瓦和阿贝尔、微积分的创立者牛顿和莱布尼兹、柏拉图、笛卡尔、帕斯卡、达兰贝尔、戴德金、切比雪夫、哈代和保罗·厄多斯。
 
他们不但没有先成家后立业,而且终身未婚。那么促使这些数学家独居终老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些数学家为什么不走寻常路?为什么对于人世间最美丽的爱情敬而远之?为什么甘愿孤寡一生?都是我们疑惑的。过去有人认为女人通过征服男人征服世界,而男人通过征服世界征服女人,这些数学家为什么只追求征服世界而没有去追求爱情呢?是因性格孤僻、孤芳自赏,还是要为数学和科学事业奉献终身呢?是时代的因素还是人性的个案呢?
 
带着这些疑问和好奇,翻开这些数学家成长的足迹,期许能够发现一些端倪。竟然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这些数学家不娶不嫁,不仅仅是为了事业,还为了更为崇高的爱情。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一些伟大学者醍醐灌顶的精辟论断吧。
 
英国哲学家培根,也是我本人最喜爱的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最好的作品,最伟大的情操肯定出自未婚的或没有子女的男性。
 
歌德说:爱情是理想,婚姻是现实,混淆理想和现实,难免遭到惩罚。
 
著名的单身作家华盛顿·欧文说:对已婚男人来说,浪漫爱情的芬芳会在婚后消散;对单身汉来说,爱情可能沉睡,但永远不会死亡。
 
绅士的英国人一贯主张单身汉比已婚男人更懂女人,否则的话,他们早就结婚了。
 
由此看来,这些单身的人士似乎是对爱情有更高的信仰和追求,追求一种纯粹的永不凋零的爱情之花,而这朵花大多时候生长在心上。
 
不妨看一些个案,也许我们还会发现点什么。
 
尽管在二十多岁时,希帕蒂娅的求婚者就络绎不绝,但她要干一番大事业,不想让爱情过早地进入自己的生活,因此拒绝了所有的求婚者。后来被一群听命于主教西里尔的基督暴徒残酷杀害,爱情之花尚未绽放便不幸辞世,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伽罗瓦因爱情决斗而身亡,一代天才殒殁在爱情的狼烟中,他是追求爱情的,并且为了追求爱情而死。挪威的数学家阿贝尔一生坎坷,去世后获得各项殊荣,大概他是因为生存的压力而没有结婚吧。帕斯卡39岁时病逝,一生没有恋爱。
希帕蒂娅(Hypatia)
伽罗瓦(EvaRist Galwa)
阿贝尔(N. H.Abel)
帕斯卡(Blaise Pascal)
 
这几位早逝的数学家未婚我们还好理解,可是有的数学家很长寿,却没有结婚,实在令人觉得蹊跷,比如被数学史家E.T. 贝尔赞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三位数学家之一的英国科学家牛顿,虽然也有过对爱情的渴望,但最终还是因为更加醉心于科学事业而与婚姻失之交臂,也许对于牛顿而言,科学事业就是他钟爱一生的爱人吧。
牛顿(Newton, 1643-1727)
 
牛顿有两次恋爱经历被传为美谈。第一次是牛顿在剑桥大学求学期间,因为瘟疫蔓延,学校被迫放假,因此牛顿暂停学业回到家乡住在舅父家中,正值23 岁青春年华的牛顿与表妹一见钟情。牛顿喜欢表妹的美丽、聪颖、好学和富有思想,表妹则喜欢牛顿的渊博和远见卓识。他们经常一起散步,牛顿即兴地长篇大论他的学习和研究工作,表妹即便听不懂也表现出很大的耐心,饶有兴味地聆听。牛顿心里暗喜:“这个可爱的女子认为我的所思所讲非常有趣,一定是我本人很不错,而且她也一定是聪慧机敏的非凡女子。如果她能协助我一起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夫唱妇随、珠联璧合,何其美哉乐哉!”但想象中的美好却并不总是能在现实中兑现。由于牛顿生性腼腆,所以未能及时表达出自己的爱慕。又由于瘟疫结束后牛顿重回剑桥大学,没有重视自己的个人生活,全神贯注地沉浸于科学研究,遂把远方的表妹抛之九霄云外。表妹误以为牛顿对自己冷淡,遗憾地另嫁他人。这是牛顿因醉心于科学研究而丧失的第一次婚姻契机。
 
与第一次爱情擦肩而过之后,年轻的牛顿并没有停止蠢蠢欲动的青春勃发的心,时而也有对浪漫爱情的炽烈向往。有一次,青春的激情点燃了牛顿的爱情之火,牛顿轻轻地握着一位美丽姑娘的手,含情脉脉地注视着她,似乎将要有什么事情发生,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的心思却忽然飞跃到无穷小量的二项式定理。他竟然如梦似幻般下意识地抓住姑娘的一个手指,当做是通烟斗的通条,硬往烟斗里塞。姑娘痛得大叫,他才从二项式定理的梦中清醒。面对惊吓过度的姑娘,他连忙柔声地道歉:“啊!亲爱的,饶恕我吧!我知道,我是不行了。看来,我是该打一辈子光棍!”宽容的姑娘饶恕了牛顿的无意之为,但却无法理解他为何如此醉心痴迷于科学,断然离开了牛顿。牛顿的第二次爱情就这样被扼杀于襁褓,幻化成泡影。
 
此后牛顿再没有萌动火热的爱情。他痴迷于科学研究,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乐享其中,连做梦都是宇宙、世界。往往顾不上打领带结、系好鞋带和扣好马裤就走进大学餐厅。牛顿把他旺盛的生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科学事业,把科学当做了为之倾心和相守一生的爱人。据心理学的分析,很多成年的问题都可以从年少时找到答案,也许牛顿少年时代在一首诗里表白的远大抱负就注定了他终身未婚的命运吧:
 
世俗的冠冕啊,我鄙视它如同脚下的尘土,
 
它是沉重的,而最佳也只是一场空虚;
 
可是现在我愉快地欢迎荆棘冠冕,
 
尽管刺得人痛,但味道主要是甜;
 
我看见光荣之冠在我的面前呈现,
 
它充满幸福,永恒无边。
 
与牛顿几乎同时发明微积分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同样终身未婚。他们二人的微积分优先权之争被称为科学史上最不幸的一章,英国数学家因固守牛顿的传统而严重阻碍了英国的数学和科学进展。争论一度白热化,但是这两位数学的巨匠本人却没有针锋相对,他们都在不同的场合彼此赞誉过对方。我们不该把他们看成敌人或者对手,而应该把他们看成是惺惺相惜心灵相通的知音或朋友。他们共同发明微积分,他们又同样终身未婚,难道只是历史的巧合吗?研究莱布尼茨的欧洲学者说:“莱布尼茨从未结过婚,五十岁时他曾考虑结婚。但他的心上人要求给她一点时间再想一想,这也给了莱布尼茨一点时间再想一想。所以他从未结过婚。”
莱布尼茨( Leibniz, 1646-1716)
 
而达兰贝尔虽然也终身未婚,但有一位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朋友,即沙龙主人勒皮纳斯。虽未婚但有一位红颜知己也算是幸运。
达兰贝尔(D'Alembert, 1717-1783)
 
有人可能会说,17、18世纪的西方,在大学里做教授被要求必须像牧师那样独身,所以造成了有些数学家未婚的现象。但对于戴德金、切比雪夫、E. 诺特、哈代、保罗·厄多斯这些生活于19、20世纪的未婚数学家又怎样做出解释呢?切比雪夫有一个富有同情心的表姐,当其余的孩子在庄园嬉戏之时,表姐教他唱歌、读法文和做算术。一直到临终,切比雪夫都把这位表姐的相片珍藏在身边。可见他是喜欢女人的,但为何没有走进婚姻的神圣殿堂呢?哈代一直受同样未婚的妹妹精心照顾一生,难道未婚具有某种传染性吗?
切比雪夫(Chebyshev, 1821-1894)
 
日本有人专门研究过 280 位大科学家的生平,发现他们事业高峰都在二三十岁之间,三十岁以后,事业螺旋式下降。更为有趣的发现是,大多已婚科学家的创造力枯竭得很快,而单身科学家却能将高效的创造力保持到五六十岁。由此看来,婚姻可以使男人变得迟钝。已婚的科学家是不是该着急了呢?大可不必,这也许只是一种臆测、笑谈或者巧合。君不见还有那么多家庭事业双丰收的科学家吗?比如欧拉就非常喜爱孩子,喜爱家庭生活。一生育有13个子女,在做科学研究的时候,经常子女绕膝。有人说读读欧拉,他是所有人的老师。可能和他喜爱生活、热爱音乐有很大关系吧。
 
谨以此文抛砖引玉,至于E. 诺特、柏拉图、笛卡尔、帕斯卡、达兰贝尔、戴德金、切比雪夫、哈代和保罗·厄多斯这些数学家为什么终身未婚,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补充和继续探究。
 
本文选自《数学文化》第3卷第3期。
话题:



0

推荐

返朴

返朴

2696篇文章 2小时前更新

溯源守拙·问学求新。返朴,致力好科普。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