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返朴”进入主页,可关注查阅往期文章
预印本拒稿的原则应该是什么?
01
缘起
前不久,我受邀写了一篇关于“熵”的文章。结论有些不同寻常,我有些担心,就把写了一半的稿子传给一位搞物理的朋友看了看——毕竟,科学史告诉我们,不寻常的结果大多不是革命,而是搞错了。
朋友看了一遍,并不完全同意我的结论,但也没看出什么破绽。他认为就这样发出去算了:真正好的结果,往往是要经过多次的辩论和修改的。像张益唐那样出道即完美的,可遇而不可求——再说那是数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现代科学。科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有新意的文章,就算是有缺陷的推导,也值得发表。
这种说法很有道理。我知道的例子还有狭义相对论中的洛伦兹变换。起初洛伦兹的推导结果是有错误的,庞加莱写文章修正以后,才有了正确的样子。所以,我决定还是投稿吧。
文章投出去了,被拒了——虽然是约稿,但也要走正常的审稿程序嘛,自然也会有拒稿。约稿的杂志属于教学类的杂志,讨论的问题大多是教科书上的结论,只是要换一种说法。新的观点或者结论,不管正确与否,都不适合在它上面发表。编辑也很客气,答应我只要仔细考察推算,最后回到教科书的结论,还是可以发表的。
我在“熵”这个问题上,已经折腾了好些年头,不可能按照编辑的要求修改了。我建了个小群,请几个朋友讨论与此相关的问题。为了回答朋友们最初的一些疑问,我写了《麦克斯韦的小妖精和小炉老师的伽尔顿板》一文。物理所、物理期刊网和高能所等公众号都转载了这篇文章,所以看来业内还是蛮支持的。但这并不是我想要发表的文章。
我还把《麦》文转到了一个统计物理的讨论群,并谈了些观点。华盛顿大学的钱纮教授看了我的文章,认为我的观点跟两位前辈的观点很相似——其中一位还是昂萨格的学生。钱教授这么一说,也引起了别的群友的兴趣。我最后便把那篇被拒的稿子在群里贴了出来。
那个群比较大,我这篇文稿这么一贴,实际上算是公开了。因此,我决定,赶快把文章挂到预印文本库上去,一则保证思想的首发权,二则也好让别人有个正规引用的地方。
02
奇遇
我首先选择了中科院文献中心的预印文本库(www.chinaxiv.org)。没想到,几天后居然被退稿了!我想知道为什么,就给平台的维护人员打电话。
维护人员告诉我,退稿的具体原因是:探讨的命题过于宏大!他还告诉我,这是专门请人预审后的决定。
这可把我气坏了!太没有道理了。
预印文本库本来的功能就是记录学术过程,保证思想首发。思想的正确与否,命题合不合适,专业杂志都保证不了,更何况一个预印文本库呢?
我跟维护人员吵了一架,然后请教了几位朋友,大家都觉得这件事没道理,但也有些难办。有的朋友就劝我,不要在这种事情上争论,换一家平台就是了。
我觉得有道理,就赶紧换了平台,这次是教育网的科技论文在线(www.paper.edu.cn)——几年前我在上面放过几篇文章,其中的一篇还成为这个平台办的杂志的封面。我想,这个平台肯定不会有问题的了。
没想到,七天后平台通知我修改:我的论文“过分口语化,内容过多”。
想想也可以理解,“科学”论文应该讲事情,不需要记录一大堆拒稿啊,谁谁谁又提了什么意见啊等事情。所以,我改了稿,去掉这些“俗事”,写成了四平八稳的风格。
又过了七天,还没有动静,便打电话给平台的维护人员,得到的答复是:由于我跨了专业写稿,所以按照他们的规则,要等外面的专家预审。这稿子得等上一个月。
看来,只有换成英文放到www.arxiv.org上去了。可是改成英文稿太花时间和精力了,只能先放一放了。
我和很多朋友谈了这件事。他们的背景各不相同,做研究的朋友都觉得很生气,认为平台管得太宽,破坏学术自由,限制了学术发展;做编辑的朋友却觉得情有可原:为了阻止“民科”、维护“科学”的严肃性,防止出现舆情,还是可以理解的嘛!
03
索卡尔事件
作为一个教了一辈子理工科的教师,当然理解防止“民科”、维护科学,控制舆情的必要性。尤其是在中国,“量子波动速读”、“量子鞋垫”风生水起,民众科学素质有待提高的情况下,这更有迫切性。
但是,什么是“科学”,多“科学”算是“科学”,远不是有个审查就可以解决的。
为了把这件事看清楚些,让我们来回顾一下索卡尔事件。
1996年,量子物理学家艾伦·索卡尔(Alan Sokal)在著名的哲学与艺术杂志《社会文本》(Social Text)发表了题为《超越界限:走向量子引力形式的解释学》的著名文章。
索卡尔的文章很长,而总结其含义倒很简单:我们这个奇妙的世界,各种宇宙常数是如此巧妙,我们似乎是上帝的宠儿,正好处在了这个可以生存、发展,并研究科学规律的世界。似乎是万物因我们而选择,这叫人择原理。因此,从人择原理出发,所谓量子力学的理论,虽然很难理解,但是却将世界解释得非常好,这不过是意识形态暗合人择原理而已。而各种科学理论和科学的解释,都是人为构造或者建构出来的理论,所以都有类似量子引力的形式。
这篇文章由于和建构主义符合得非常好,所以在送到编辑部的时候,就极受重视。因为刊物的几位编委都是建构主义的大家,这篇文章很快就得以发表。
过了一个月,索卡尔按捺不住,在《大众语言》上又发表了另一篇更著名的文章《曝光——一个物理学家的文化研究实验》。
这篇文章的意思是说:前一篇文章不过是一篇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而几位大家之所以没有觉察这其中漏洞,不过是因为文章正好对了他们的胃口,所以连基本的逻辑和查证功夫都没花,就迫不及待地发表了《超》一文。
所以《超》一文,虽然经过了审查,却远远谈不上科学了。
而至于舆情,《曝》文发表后,在世界学术界是引起轩然大波。舆情控制,从何谈起?
说到中国,这类故事就更有趣了。
从水变油,到优美的师娘,再到最近的鸡蛋返生,哪一桩是文章没有过审的,又有哪一桩不是一片哗然?
04
预印文本库该有的样子
预印文本库的功用,本来就是将尚未经过同行评审的文章放出来给大家看的;就是立此存照,盖个时间戳,保证文章和思想的首发权的。
我们都知道佩雷尔曼的故事。正是预印文本库,保证了佩雷尔曼的首发权,使俄罗斯数学界的名声得以发扬光大。
现代科学技术的竞争,本质上是思想的竞争。维持思想的自由和活跃,加快思想的传播,快速确立学术优先权,为异议提供平台,乃是思想竞争所必需。预印文本库,正是担此重任,在现在学术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预印本文库就要有预印本文库的样子,要守好自己的位置;而不要因为各种原因,做出超越自己判断能力和损害自身基本功能的审查,更不能把自己的存档功能当作将来变身学术刊物的梯子!
至于科学判断和舆情控制,这本来就不是预印文本库的功能。
所以,在满足基本的格式审查的基础上——比如不要有政治敏感的言论,比如作者没有故意到处散布民科言论的记录,比如有相关领域研究相联系的职位——文章就应该让它发表。
我们强调的是,文责应该是作者自负,而不是编辑部、杂志或平台帮作者负。
Nature和Science都高大上吧,当年肖恩在上面连发17篇文章,最后不也是文责自负了吗?两大编辑部也就是发个不痛不痒的撤稿声明,也没见他们全球召回印刷版啊。
所以,平台的编辑们,我理解你们工作不易;但是,这些事真的不该你们负责。
明白这个基本的学术伦理,对于作者、平台和管理者,都至关重要。
当然,有人会说,这样的话,学术会不会乱?
我记得,年轻的时候,我曾经读到过:科学研究,在外行看来,严肃、高大、协调、整齐;实际上,当你真的成为一名研究者以后,就会明白,科学研究就如同我们的生活一样,总有些地方,充满了权宜和混乱。
乱了,再整理呗!
岂可因噎废食?
致 谢
感谢“卓尔不群”微信群,感谢张艺琼、刘艳红、曾泳春和王晓明几位朋友读了我的稿子并提出意见。特别感谢姬扬催促我写这篇文章。我是个随性的人,要不是他一边催促一边改稿,估计我已经快忘了要写这篇文章的事了。还要特别谢谢东华盛顿大学的李宁教授,因为他从来都不对我写稿加以干涉,任我发挥,再事后表扬。
(我估计到您肯定会有点自己的看法了。所以,亲,文章中间有几个科学史的细节,是我编造的,您在读文章时看出来了吗?)
相关阅读
近期推荐
特 别 提 示
1. 进入『返朴』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精品专栏“,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朴』提供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
长按下方图片关注「返朴」,查看更多历史文章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