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撰文 | 张小蜂
 
小时候,奶奶从乡下老家抱回一只老母鸭,这只鸭子每天都会下一颗鸭蛋,从此我早早便过上了每天都能吃上新鲜鸭蛋的生活。
 
长大了,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挣钱的速度总是赶不上花钱的速度,于是我在想:什么时候能发明一种“钱生钱”的机器,让我提早实现财富自由啊?可是钱就是一张张的纸,它只能被印出来,怎么可能自己繁殖。估计有不少人都跟我有一样的“幻想”,于是靠着这张“钳生钳”的来期待自己早一日实现财富自由吧。
你的钱生钱了吗?| 来自微博
 
这张在各种群里被疯狂转发,可见有多少人期待着“钱生钱”。但质疑声随之而来:钱不能生钱,这钳也不可能生钳呀,这就类似长着十几对翅膀的鸡,纯粹是PS的忽悠人呢。
 
这要是放在几年前,我也不信,钳子上怎么可能再长钳子!可是就在去年年初,我的朋友蟳叔带着我逛上海的海鲜市场,我就亲眼见到了钳子上长钳子的青蟹。
“钳生钳”的青蟹 | 张小蜂
 
看来,“钳生钳”是真是存在的,不仅如此,还如此丰富多样。
各式各样的钳生钳 | Shuster et al. / VIMS Articles (1963)
 
断臂求生的螃蟹
 
螃蟹是一种节肢动物,身体外表被一层坚硬的几丁质外骨骼覆盖。这层外骨骼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抵抗外力的攻击,但也限制了螃蟹生长。所以,螃蟹和所有节肢动物一样,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蜕一次壳,每一次蜕壳身体就长大一些。蜕壳除了可以长大个儿之外,还可以修复甲壳。螃蟹的甲壳就像一个硬件设备,使用过程中难免会磕磕碰碰出现磨损,还会有藤壶、管虫这样的生物长在甲壳上,给螃蟹增加负重,影响活动力,所以蜕壳也能起到维护硬件设备的作用。
这只螃蟹仿佛长出了一只手 | Pinheiro & Toledo / Biodiversidade e Conservação Marinha (2010)
 
虽然有甲壳保护,但螃蟹也难免被敌人攻击。为了躲避攻击,螃蟹最常用的就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实在跑不掉时,它就把自己的身体高高支起,举起两只大螯向敌人示威。如果敌人再得寸进尺怎么办?那就“舍小家保大家”呗!
你得支棱起来啊!| Patricia Backwell / Current biology (2018)
 
我们知道,壁虎在遇到危险会通过“断尾保命”的方式逃跑。螃蟹虽然没有尾巴,但它比壁虎可厉害得多。壁虎只有一根尾巴能断,但螃蟹的两只大钳子、八只脚全可以断,想断哪个就断哪个。分类学上,螃蟹的两只钳子和八只脚都属于胸足,从“腿根”到“脚尖”共分为七节,分别是底节、基节、座节、长节、腕节、掌节和指节。在基节与座节间有一个预设的折断面,当螃蟹受到外界刺激时,附着在基节与座节间的肌肉便会强烈地收缩,折断面便会断开。当天敌以为美餐到手时,螃蟹早已逃之夭夭。有时候,这种断肢行为甚至是主动的、自发的。
白线标示的就是螃蟹胸足的折断面 | Deep Look / Youtube
 
红树林里有很多的相手蟹,有一次我抓相手蟹时,相手蟹在我的手里非但没有逃跑,而是主动用大钳子狠狠地夹我的手。通常这个时候我会放开螃蟹,让它自动松开。就在这时,这只相手蟹似乎更使劲地扭动了一下自己的螯足,这只夹着我手的螯足就从它的身体上掉了下来,而这只留在我手上的螯足肌肉明显还在拉紧。就在我想办法把这只螯足从我手上取下来时,那只相手蟹早已不知去向。
红螯螳臂相手蟹,相手蟹类的螯足通常较对称 | 张小蜂
自然情况下断肢的螃蟹 | Allen Pleus / WDFW
 
当断肢行为发生时,血液会聚集在断面形成一个类似伤疤状的保护膜,防止体液流失。除此之外,新的附肢也开始以芽胞的形式慢慢生长。为了尽快地恢复断肢,螃蟹会缩短蜕壳周期,把用来长个头的更多营养用在恢复断肢上。断肢的芽胞逐渐长大,在断面处形成一个囊状体,只待下一次蜕壳,这只丢失的附肢就可以再长回来了。不过,通常再长出来的附肢会小于原先的,需要多次蜕壳才能恢复相应尺寸。
螯足丢失后新生的芽胞 | RAS Aquaculture / Youtube
 
对于用来行走的步足,慢慢恢复尺寸影响不大,但如果螯足受损丢失对螃蟹的影响就太大了。扇蟹科、毛刺蟹科的许多螃蟹的螯足并不对称,具有二态性,通常右螯更壮于左螯,用来压碎坚硬的物体,而左螯多用来切割食物。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大螯丢失所带来的影响,通常下次蜕壳时,原先的小螯会变成大螯,这样就减少了大螯恢复到之前所需尺寸的时间。
环纹金沙蟹,右螯比左螯更粗壮 | 张小蜂
 
招潮蟹中又有所不同:雄性招潮蟹的大螯主要用来求偶、打斗,小螯才是它用来捡泥巴的取食工具。因此,即便雄性招潮蟹因为意外丢失了自己的大螯,它的大螯仍然会在以前的位置长出来,不会变换位置。
雄性弧边管招潮蟹,极不对称的足 | 张小蜂
 
出错的修复程序
 
那么,钳生钳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目前所有的钳生钳现象都是从野生螃蟹中发现的,所以其具体形成机制并不十分明确,但通常认为是在螃蟹尚处于软壳状态下受伤后形成的。当螃蟹的壳还在软壳状态下,如果受到攻击或者打斗,由于外骨骼的角质层尚未硬化,很容易造成甲壳撕裂破损,这个时候身体又自动启动了修复程序。然而,这个时候的螃蟹又不能主动丢弃受伤的附肢,那么修复程序在这时候可能就会出现bug。
看来想靠钳生钳实现螃蟹腿自由也很难了 | wally gobetz / Flickr
 
使用两栖动物和昆虫的实验中已经证实,断肢再生常常发生远端扩张现象。人为的在马德拉蜚蠊(Leucophaea maderae)胫节背面及腹面各切出一个V字型切口,虽然通常情况下这些伤口会完成愈合或留下一个小肿块,但有时腹面的伤口会长出畸形的结构,例如镜像侧向生长的胫节组织,其中包括胫节、跗节甚至爪突。
 
拿螃蟹这种再生能力很强的甲壳动物来说,御敌或打斗通常会用到螯足,也就是为什么这种畸形现象更多见于钳生钳,当然也会发生触角、步足等附肢上。螯足受伤的位置在下次蜕壳时可能就会长出多余的钳子,或一根“手指”,但具体长出是什么状态的,这通常取决于受伤位置、深度等。
需要一碗花蟹粥抚慰一下被基金伤害的心 | 图虫创意
 
那么,这种畸形的钳子会不会在下次蜕壳时被保留下来呢?这或许需要通过实验证实,毕竟畸形的螯足可能会影响它的下一次正常蜕壳。话说回来,我觉得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并不太关心这种畸形具体的发生机制,倒是期望这种现象能够持续下来。毕竟,如果这种畸形能够保留并复制操作的话,哪怕吃不到长满十多只鸡翅的炸鸡,起码可以吃到“千钳蟹王”了吧。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物种日历”。
话题:



0

推荐

返朴

返朴

2662篇文章 1天前更新

溯源守拙·问学求新。返朴,致力好科普。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