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撰文 | Angelica Frey
翻译 | as
part of Les Bulles de Savon, Jean Baptiste Chardin, 1734, via JSTOR
亮闪闪、色彩斑斓的肥皂泡,飘满童年的记忆,通常,我们会把它和孩子还有游戏联系在一起。但泡泡绝不仅仅是一种满足我们对亮晶晶事物爱好的东西,在历史上,它更是哲学、文学、艺术和科学中反复出现的比喻。据说19世纪的开尔文勋爵曾言:制作一个肥皂泡并观察它,你可以花一辈子的时间来研究它。
17世纪,人们对泡泡的兴趣曾出现一个高峰,泡沫与“虚空”(拉丁语vanitas vanitatum)的概念、人类生命的脆弱性和短暂性密切相关。巴洛克时代,“人是泡沫”(Homo bulla)的概念也风靡一时。事实上,这一说法的象征意义早在公元前1世纪就众所周知,古罗马作家瓦罗在他第一本书《论农业》(De Re Rustica)的第一行写道:“如果像他们所说,人是一个泡沫,那么一个老人更是如此。”。罗马帝国时期的讽刺作家佩特洛尼乌斯的喜剧《萨蒂利卡》(Satyricon)中,一个角色哀叹一位朋友的突然去世,他说:“我们比苍蝇还要卑劣,苍蝇有它们的优点,我们不过是泡沫。”
早期最著名的例子之一,出现在公元2世纪的希腊语作家、叙利亚萨莫萨塔的琉善笔下。在《卡戎与墨丘利的对话》(Dialogue between Charon and Mercury)中,卡戎说:我想告诉你,墨丘利,在我看来所有的人和他们的生命都是一模一样的。你看过瀑布池里形成的气泡吗?由气泡组成的泡沫。那些小东西转眼就破碎消失了……人类的生命便如此。
艺术泡泡
在视觉艺术方面,是荷兰艺术家们使气泡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主题。1574年,荷兰画家科内利斯·凯特尔绘制了一个小天使站在阴云密布的草地上吹泡泡,上面的希腊铭文写着“人是一个泡沫”。这幅图的反面是Adam Wachendorff的肖像,此人是当时汉萨同盟(欧洲城市贸易联盟)伦敦办事处的秘书。
2019年,数学家米歇尔·埃默在意大利佩鲁贾策划了一个关于泡沫艺术的专题展览,后来他在给《莱昂纳多》(Leonardo)期刊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凯特尔的画很可能是首次出现肥皂泡,而不像《卢西安对话》(Dialogue of Lucian)中更传统的水面气泡。” 1594年,亨德里克·戈尔齐兹完成了以泡泡和天使为主题的版画作品,巩固了肥皂泡作为荷兰艺术永恒主题的地位。在一幅名为《人是泡沫》(Homo Bulla)的作品中,丘比特懒洋洋地靠在一个头骨上,心不在焉地看着自己刚刚吹出的泡泡。
Homo bulla, Hendrick Goltzius, 1594, via Rijksmuseum Website
在整个17世纪,吹泡泡的天使形象都是孩子。正如学者莎拉·廷德尔·卡里姆在文章《启蒙泡沫,浪漫世界》(Enlightenment Bubbles, 2015)中所写:儿童吹肥皂泡主题的流行可能部分归因于 17 世纪荷兰文化对儿童游戏的重视,这在新类型的儿童游戏概要中很明显,其中吹泡泡是标准项目之一。
Boy Blowing Soap Bubbles, Karel Dujardin, 1663, via Statens Museum for Kunst
1663年,荷兰黄金时代画家卡雷尔·迪雅尔丹创作了一幅名为《吹肥皂泡的男孩》(Boy Blowing Soap Bubbles)的画作,画中一个男孩满意地看着他刚刚吹起的肥皂泡。他保持平衡站在一个置于贝壳中的肥皂泡上,这是唯一的超现实主义元素,否则看起来会像是一个现实中的小朋友自娱自乐。
The Dancing Couple, Jan Steen, 1663, via Wikimedia Commons
当然,并不是所有对泡泡的描绘都以儿童为特征。从1651年开始,在大卫·贝利的《自画像与虚空符号》中,漂浮的气泡出现在半身像、蜡烛、肖像和头骨旁边,形成标准的静物环境。同样,扬·斯蒂恩的《舞动的情侣》(1663)描绘的是一个酒馆的场景,人们肯定在那里寻乐子:音乐家在演奏,人们在跳舞,吃饭和喝酒,而孩子们则在把玩着他们的玩具。破碎的花和蛋壳以及肥皂泡的出现让人想起欢娱和快乐的短暂,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厄运和沮丧。
“当我们在过于道德化的解释中,把这些绘画简化为关于虚荣的图画说教时,我们就无法理解……这些图像模棱两可的整体性,” 艺术史学家保罗·巴罗尔斯基写道。这种完整性“促使我们不仅仅反思死亡,还有生与死相互定义的方式。”
Soap Bubbles, Charles Amédée Philippe Van Loo, 1764, Wikimedia Commons
光的游戏
16世纪到17世纪,泡泡已成为了文学中的热门话题。1591年,弗朗西斯·培根断言“世界是一个泡泡”。换而言之,一个泡泡就是世界的一个缩影:每个单独的元素为了在整体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而弯曲。到了17世纪末,科学家们也开始关注泡泡这一课题。埃默认为,“儿童游戏和艺术作品很可能激发了科学家们的兴趣,使得他们开始试图理解这些吸引人和有趣的现象的运作方式。”
1672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在英国皇家学会发表了他的观察:
通过玻璃管向肥皂液中吹气,肥皂液中产生了大量的气泡。实验开始阶段,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包围着每个气泡的肥皂膜是一种清澈的白色,没有任何其他颜色的痕迹。但过了一段时间,随着薄膜逐渐变薄,人们开始在气泡表面看到了彩虹般的所有颜色。
伊萨克·牛顿爵士在1704年出版的论文《光学》(Opticks: or, a treatise of the reflexions, refractions, inflexions and colours of light)中,详细描述了气泡的表面,认为其表面颜色的产生是基于“薄板或气泡确实反射或传输这些光线(的颜色)”。对他来说,气泡的颜色是“一种常见的观察”,可以从中建立一个理论。
Newton’s Discovery of the Refraction of Light, Pelagio Palagi, 1827, via Wikimedia Commons
1827年,博洛尼亚画家佩拉吉奥·帕拉吉绘制了《牛顿发现了光的折射》(Newton discovering the Refraction of Light),其中描述了牛顿在观察一个吹泡泡的孩子时,被发现的光折射现象所震撼。在这幅画中,泡泡变成了世界,或者至少是它的形式上的类比物:就像地球仪被放在牛顿的右手边一样,泡泡占据了孩子这边的相似位置。“气泡之于光学,就像苹果之于万有引力。” 科学史学家西蒙·谢弗曾写道。
持久魅力
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泡泡仍然是艺术界所珍视的一个主题。包括爱德华·马奈在内的 19 世纪艺术家倾向于远离它的虚空内涵。拜伦《唐璜》中的第14章提到了泡沫是如何变成孩子的玩具和宇宙的球体的,对此,文学学者莎拉·廷达尔·卡里姆写道:“他既摆脱了水面上的泡沫作为虚空的象征,也摆脱了浮夸的含义,转而拥抱肥皂泡,将其作为诗歌纯粹、嬉闹的欢乐的象征。”
另一方面,约翰·济慈在1817年12月由本杰明·海顿主持的一次晚宴中指责牛顿的《光学》“拆开了彩虹”,同样的指责也出现在了他的诗篇《拉弥亚》中,根据海顿的描述,济慈声称牛顿“通过把彩虹还原成棱镜的颜色,毁掉了它所有的诗意”。19世纪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们会设计出公式,可以预测和解释肥皂膜的彩虹图案,其中最突出的工作来自比利时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泰德。
尽管科学解析了彩虹也解析了泡泡,但实际上,泡泡仍在不断地唤起一种惊奇感。”它们是肥皂泡,纯粹的吸引想象力的嵌合体。”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写道。马克·吐温在《海外浪游记》一书中则称:“肥皂泡是最美丽的东西,也是自然界中最精致的东西……我想知道,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肥皂泡,买下它需要多少钱。”
Bubbles, Sir John Everett Millais, 1886, via Wikimedia Commons
19世纪末,英国拉斐尔前派画家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脱离了他早期绘画的中世纪背景,转而画下一个吹泡泡的男孩。由于气泡的易变性,他不得不借助玻璃球来渲染它们的表面(米莱斯当时利用新兴的摄影术先拍了一张照片供参考,模特是他的孙子,因为气泡太容易爆掉,他又用了一个玻璃球来模拟肥皂泡中的反射。——译注)。后来,这幅画成为了梨牌透明皂的官方海报,这第一次泡泡被使用在了宣传活动中,接下来的两个世纪里还会涌现出更多。“泡泡不再象征着‘虚空’,” 埃默写道,“而是更为朴实的品质了,代表新鲜和干净。”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科学艺术研究中心”。
原文链接:
https://daily.jstor.org/the-soap-bubble-trope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