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这些书,聚焦女性议题。但要说明的是,不能把打击针对女性的犯罪“降维”成仅仅是维护女权。

 

来源 | 中图网官方微博

 

20世纪初,一系列发生在欧洲和美洲的社会主义女权运动,共同促成了“三八”国际妇女节的诞生。中国在1924年首次公开庆祝妇女节,截至今年,是我国第99个妇女节。这里精选了一批聚焦女性议题的书目,与书友们分享。

 

1、女性主义:困局

 

《使女的故事》

 

【当她失去生育自由】《使女的故事》是阿特伍德发表于1985年的经典作品,小说中探讨的女性生育自由、代孕、人口衰退、环境恶化等问题在当今美国重又引发热议,媒体和公众纷纷宣称,“阿特伍德的小说正在成为现实”。

《82年生的金智英》

 

【一万个普通女孩的瞬间】从小,金智英就有很多困惑。家里最好的东西总是优先给弟弟,她和姐姐只能享有剩下的食物,共用一间房、一床被子。上小学时,被邻座男孩欺负,她哭着向老师倾诉,老师却笑着说:“男孩子都是这样的,愈是喜欢的女生就愈会欺负她。”上了中学,常要提地铁、公交车上的咸猪手。在学校也不能掉以轻心……

《如何抑止女性写作》

 

【里程碑式的文艺批评】本书是女性主义者乔安娜·拉斯的著名文论,她在书中模仿文学评论中的惯用论调,以反讽的方式写了一份“抑止女性写作指南”,以此尖锐地指出和批评那些施加在女性作者身上,阻止、贬低和无视女性写作的社会阻力。同时,这又是一部主流视野之外的文学史,它重新搜罗了那些被认为不值得了解的作品,并对那些文学史上鼎鼎大名的作者指名道姓:狄更斯、海明威、伍尔夫、桑塔格、勃朗特姐妹……

《厌女:日本的女性嫌恶》

 

【重新解读社会】很多有厌女症的男人其实喜欢女人,与其说是“厌女”,不如说是“女性蔑视”。本书对于日本社会、文化里的“厌女症”批判,一针见血且有理有据,勇敢地向东亚文化骨子里的性别歧视开撕。

《女性贫困》

 

【日本女性“看不见的贫困”】《女性贫困》由日本NHK电视台特别报道组所制作的《看不见明天——越来越严重的年轻女性之贫困》等节目集结而成,重点关注女性与儿童贫困、单亲母子家庭及贫困的代际传递等在日本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非常值得中国读者了解、反思并引以为戒。 

《回归家庭? (家庭、事业与难以实现的平等)》

 

【精英女性亦身不由己】她们是高学历、高收入的职业女性,本该在职场上大展身手,但是——性别歧视与职场天花板阻断了女性的上升空间,高强度和高要求的职场文化吞噬了个人生活。主妇生活进一步削弱她们的职业竞争力,重返职场变得困难重重。她们最终回归家庭,看似出于自愿,实则没有选择。

 

《爱说教的男人》

 

【沉默的女性】 《爱说教的男人/知更鸟系列》是一本旨在打破女性被动沉默角色的散文集,索尼尔特有力地印证了男性如何长期霸占说教者和审判者的位置,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女性的声音和观点则被认为是无足轻重,甚至不可信,这种错位和扭曲导致女性几千年来的被动噤声。从触目惊心的强奸文化,到结构性的家庭暴力,再到桑塔格和伍尔夫在“不可知性”上的分歧,作家通过犀利的论述,审视了针对女性的制度性暴力是如何通过厌女语言、对女性身体的物化和对性别暴力的美化等而持续得到强化。 

《少女的沉默》

 

【失语的《伊利亚特》】《少女的沉默》以靠前的女性视角重新书写《伊利亚特》,透过布里塞伊斯敏锐的双眼,再现了特洛伊战争的残酷,以及千万无辜妇孺的悲惨命运。英雄史诗背后被压抑千年的女性声音,在派特·巴克的雄健文笔下复活、发声,诉说被世代继承的悲剧命运。 
 

2、女性主义:觉醒

《第二性Ⅰ》

 

【女人变成了“他者”】《第二性》是二十世纪女性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称波伏瓦为“女性主义思想的泰斗”、“女权主义的思想导师和旗手”。波伏瓦在《第二性》中指出的很多问题直到今天还是社会的顽疾,有些甚至愈演愈烈。在原著出版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反观这本书,更能引起切身思考。  

 

《女性主义有什么用?》

 

【女性主义入门读物】这是一本写给女人,也写给男人的女性主义入门读物。40个问题直击女性生活痛点,从情感到工作,从个人到政治,全面涵盖性别议题的方方面面。120位挑战父权制的女性主义先驱,给你理解的温暖,也给你理论的武装。本书能令你觉醒,令你真正明白何为女性。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

 

【上野千鹤子经典之作】什么是父权制?当代女性又是如何遭到父权制压迫和剥削的?女性解放道路在何方?本书是作者历经十年完成的重要作品,是其在第二波女性主义接近尾声,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酷儿理论兴起之初,对女权主义各个派别,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再次思考。近代社会在“资本主义”支配的“市场”和“父权制”支配的“家庭形态双重控制下,以无偿的女性劳务等为中心,形成了女性地位低下的历史根源。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刻批判,并就如何改善女性的社会地位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阅读浪漫小说:女性,父权制和通俗文学》

 

【浪漫小说与女性抗争】为什么浪漫小说会吸引数百万女性读者?作者从复杂的出版和发行业务到个人读者与文本的接触,多角度深入探讨女性阅读浪漫小说事件肌理,挑战女权主义者、文学评论家以及大众文化理论家对阅读浪漫小说的贬低,认为应该鼓励浪漫主义读者在现实中发声,而不是在想象的孤独中表现出来。

 

《香蕉、沙滩与基地:国际政治中的女性主义》

 

【国际视野下的性别歧视】作者提出,性别歧视在今天依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考察旅游业、食品加工业、海外务工等领域中女性的真实生活,本书展示了不同阶层的女性在维护国家和自身利益的基础上与现代国际关系体系运作所产生的关联。

《初为人母》

 

【分娩与女性处境】这是一本关于“生育”的通识读物,写给女人,也写给男人 用一个个问题诱导,直击生育历程的痛点:从生育动机,到怀孕感受,再到分娩一刻的痛苦与狂喜;从个人生育到家庭政治,再到现代社会体系,触及生育的方方面面。

《性别与文化——女性词作美感物质之演进》

 

【叶嘉莹评历代女性词人词作】叶嘉莹首部专论古代女性词人及其词作的著作。书中引进西方有关性别之论述,从女性语言与女性书写的角度,梳理了中国女性词作的美感特质演进之路:从早期的歌伎词到不成家数的良家妇女之哀歌,再到宋代李清照与朱淑真之略集大成,最后到明代特别是晚明花散千家而自成一别流。

《自我画像:女性艺术在中国(1920-2010)》

 

【中国女性艺术百年历程】本书考察的是1920-2010年中国女性艺术的百年历程,以翔实的历史文献和作品为依据,对20世纪由女性艺术家创作的自画像、肖像画和雕塑作品展开解读,追踪其后艺术家身份确立、精神觉醒的情况,实际上做的是20世纪中国女性艺术史、女性成长史、女性形象史的研究工作,经由图像呈示和文字论析,显现一个世纪中国女性艺术的精神质地和发展轨迹,全面呈现中国女性艺术从诞生、走向成熟到角色身份转换、表达样式重建的全过程。

 

3、女性主义:行动

 

《一间自己的房间》

 

【女性独立之始】“女人想要写小说,她就必须有钱,还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本书源自伍尔夫在剑桥大学的演讲,一经出版,风靡全球,感动千万读者,被誉为“激发女性精神觉醒的心灵之书”。

《女人的历史》

 

【女人对人类演化的贡献】迈尔斯将女性史置于巨幅时间╱空间脉络下,从宏观角度切入,其目的在于肯定女人对人类演化所做贡献的重要性,以及女人在所有层面与各种领域的杰出成就。本书是世界女人的历史,从太初有道的女神、父神开始,然后是婚姻、宰制与劳动,工人阶级与贵族女性的处境,到现在的职业妇女、女同性恋、性平等,兼及各种宗教中的女性、阳物的兴起、维多利亚时期的性压抑……

 

《世界杰出女性人物图鉴:才华卓绝的艺术家们(精装绘本)》

 

【给孩子讲女性榜样(丛书共4册)】本书讲述了才华卓绝的艺术家们的故事,列述的杰出女性代表有风靡时尚界的可可·香奈儿、风格别出心裁的建筑设计师扎哈·哈迪德、在摄影界大放异彩的李·米勒……女性艺术家们用画笔绘出传世佳作,在历史中引领时尚潮流,她们在不断突破艺术的边界。

 

《年过五十,我决定“离家出走”》

 

【“50岁自驾游阿姨”自述】50+的人生,除了带娃、围着灶台打转,中年女性还有哪些活法?56岁的苏敏用一场勇敢“出逃”给出了漂亮的答案:一个人,一辆小Polo,自驾1万多公里,途径20多个城市,在帐篷里度过180多个夜晚…… 生活不设限,不论年龄多大,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一万种可能,有亿万种活法。 

《我的天才女友/那不勒斯系列》

 

【那不勒斯四部曲之一】《我的天才女友》是埃莱娜·费兰特“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一部,讲述了两个女主人公莉拉和埃莱娜的少女时代。故事一开始,已经功成名就的埃莱娜接到莉拉儿子里诺的电话,说他母亲彻底消失了。埃莱娜想起莉拉对自己命运的预言,于是她写下她们一生的故事……

 

《萤火虫小巷》

 

【两个女人的友谊故事】从14岁到40多岁,两个女人的友谊,像萤火虫的微光,却足够温暖彼此的一生。人生是一段孤独旅程,但我遇见了你。你不是我,却又像世界上的另一个我。这部关于女性友谊和人生的史诗力作,带你检视生命中的勇气、信仰与爱。

 

《因为性别:改变美国女性职场环境的十个案件》

 

【改变女性职场环境】育有幼儿的母亲遭遇招聘歧视,产假归来的新手妈妈被迫离职,男上司对女下属频频性骚扰,职场“女强人”因“不够有女人味”而升职无望……本书中的十位主人公遭遇不同形式的职场性别歧视,她们以法律为武器,勇敢地提起诉讼,最终诉至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她们的故事鼓舞人心,也描绘了近五十年来美国反职场性别歧视的历史变迁。

《最好的决定(知更鸟系列)》

 

【他们选择不生育】本书是十六位作家对生育、家庭和生命意义的思考。书中十三位女性、三位男性作家的共性是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不生育,但每个人抵达这一决定的原因都不相同,但他们都以令人钦佩的坦诚,探讨了和生育命题息息相关的“孤独”“自我实现”“生育本能”和“童年创伤”等主题。选择不生育,不代表讨厌孩子、比其他人更自私,或比其他人经历了更多的童年创伤,也不代表不能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这一重大的选择是个人经历、家庭观念和社会影响汇聚的结果。

 

话题:



0

推荐

返朴

返朴

2662篇文章 1天前更新

溯源守拙·问学求新。返朴,致力好科普。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