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非常特殊和感人的时刻:2016年,一只年近59岁的雌性黑猩猩“大妈妈”生命垂危,研究了她40多年的动物学教授an van Hooff赶来见她最后一面。“大妈妈”露出会心一笑,拥抱了这位老友。几周后,“大妈妈”离开了这个世界。
除了这种极具温情的行为,全球知名动物行为学家与灵长类动物学家Frans De Waal在他的最新作品《最后的拥抱》中,还描绘了诸如老鼠救助患病的同类,失去伴侣的大象几年后重返伴侣去世的地方,黑猩猩不会游泳也会拯救落水同伴,但也会使用难以想象的暴力来夺取政治上的成功….
实际上,情绪和认知是联系在一起的,人们低估了动物的智商和情商。爱恨情仇,乃至公平感、同理心都不是人类所特有的。动物情绪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还能照亮我们的生存、目标、梦想和人类高度结构化的社会。
本文经授权节选自《最后的拥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年5月)
撰文丨苏道
养过宠物的人都知道,猫、狗或者其他宠物都有喜怒哀乐;去过动物园的人也都可以感受到,动物们有时情绪高涨,与游客热烈互动,有时却无精打采,对游客的关注置之不理。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绝大多数天天与动物打交道的科学家却对动物的情绪抱着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嗤之以鼻的态度,似乎情绪专属于人类,动物只能有本能的反应。有志于研究动物情绪的科学家也处于学术界的边缘位置。因此,同样是动物的人类,对于其他动物的情绪只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长期在科学上几乎一无所知。幸好,经过像弗朗斯·德瓦尔(Frans De Waal)这样的科学家在数十年间的不懈努力,我们开始真正走进动物的情感世界。
德瓦尔是美国埃默里大学灵长类动物行为学名誉退休教授,曾经担任耶基斯国家灵长类研究中心利文林克斯中心主任。近半个世纪以来,他都在从事灵长类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除了在学术界久负盛誉外,他的一系列面向公众的著作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1982年,他出版了《黑猩猩的政治》(Chimpanzee Politics:Power and Sex among Apes),使我们得以窥见黑猩猩的社会生活,该书40年来经久不衰。此后,他又先后出版过《猿形毕露》(Our Inner Ape: A Leading Primatologist Explains Why We Are Who We Are, 2005)和《万智有灵》(Are We Smart Enough to Know How Smart Animals Are?,2016)等作品,不断加深我们对以灵长类动物为代表的其他动物的认识。
2022年,他的最新作品《最后的拥抱:动物与人类的情绪》(Mama’s Last Hug: Animal Emotions and What They Tell Us about Ourselves, 2017)中文版面世。这个充满温情的书名,其实代表了一个极其罕见又极具象征性的时刻:2016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布尔格尔斯动物园,黑猩猩族群的雌性族长“大妈妈”生命垂危,研究“大妈妈”40多年同时也是引领德瓦尔走进灵长类动物学这个领域的动物学家简·范·霍夫(Jan van Hooff)与她见最后一面。“大妈妈”露出会心一笑,还拥抱了这位多年的老友。“她”在这次见面的几周后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黑猩猩是具有很强攻击性的动物,因此正如霍夫在书中向德瓦尔说的那样,他虽然一生和黑猩猩打交道,但是绝对不会同动物园里的其他黑猩猩做同样的事情,即便和他们相识同样长的时间。霍夫敢和“大妈妈”拥抱,源于他们之间建立的长久信任。而在“大妈妈”生命的最后时刻,同样长期观察、研究“大妈妈”的德瓦尔也和她有亲切的互动(虽然不是拥抱)。这些拥抱和互动经过媒体的报道,引起了人们对不同物种之间的情感交流的惊讶和不解。
德瓦尔认为,人们的反应源于他们低估了动物的情商和智商。在他的上一本书《万智有灵》中,他为动物们的智商正名;而在《最后的拥抱》这本新作中,他希望能够向读者展示以黑猩猩、大猩猩等灵长类为代表的动物的情感世界。与此同时,他提醒我们:“虽然这两本书将情绪和认知能力分开研究,但现实生活中两者是完全结合在一起的。”
“大妈妈”是贯穿德瓦尔很多作品的重要“人物”。1957年,她出生在德国莱比锡动物园。虽然从未生活在野外,但随着黑猩猩群体的扩大,在她漫长的一生中,她的社会生活异常丰富,经历了包括出生、死亡、权力游戏、友谊、家庭纽带在内的的灵长类动物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从“大妈妈”这个雌性族长的角度切入,德瓦尔为我们介绍了在黑猩猩群体中丰富的情感交流。比如说,“大妈妈”就是使用情感力量的高手,这使得毫无身体优势的她在这个族群中却拥有巨大的政治影响力。通过德瓦尔的文字,我们在“大妈妈”所在的这个黑猩猩群体中看到了人类社会的影子。
虽然很长时间以来,我们都把猿类当作我们的近亲,但是德瓦尔描述的黑猩猩社会充满的斗争、和解和妥协,可能还是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作为一名灵长类动物学家,德瓦尔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黑猩猩、倭黑猩猩、恒河猴、卷尾猴这样的灵长类动物。在他的笔下,我们会发现很多灵长类动物在情绪方面的表现其实都是我们人类的“镜子”,丝毫不会令人感到陌生。雌性倭黑猩猩会卷入自己儿子的地位争夺战,堪称一部活生生的宫斗剧;但同时,雌性倭黑猩猩之间也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在相互支持上的表现甚至比“大妈妈”所代表的黑猩猩还要好。在这些社会互动中,情绪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在这本书中,德瓦尔除了介绍自己观察、研究的结果外,还呈现了很多科学家对其他动物的研究。从中我们知道,马、老鼠、狗、大象这些哺乳动物(甚至是鱼)都会有自己的情绪,爱、恨、快乐、厌恶,甚至公平感、同理心都不是人类的专属。一只大象通过用鼻子缠住情绪低落的同伴的身体,同时发出隆隆声来安慰同伴;老鼠会对那些他们觉得恶心的食物感到厌恶;养牛场里的小牛犊如果和母亲分开,母亲和它们的幼崽会产生严重的情绪困扰;狗有公平感,对不公平的分配有很高的敏感度。虽然我们对于这些现象背后的机制还不甚明了,但是在德瓦尔看来,既然我们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定义人类的情绪,就不能忽视动物的类似表现。因此,动物情绪不仅真实存在,而且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这本书的副书名如果直译成中文就是“动物情绪以及它们告诉了我们关于自已的什么”,用时下的流行语表达的话,也许就是“动物情绪教我们怎么做人”。即便我们普通人不像有些科学家那样拒斥“动物情绪”的说法,但是说到我们能从动物身上学到什么为人处世之道,还是会令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但实际上,我们了解动物情绪,绝非单纯是猎奇或者获得一些冷知识那么简单。
正如德瓦尔在书中指出,动物情绪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还能照亮我们的生存、目标、梦想和我们高度结构化的社会。比如说,人类虽然自诩为“万物之灵”,但是人类之间杀戮的残忍几乎超过所有的动物,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再比如说,同理心在当今社会被认为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但是在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猿类中,倭黑猩猩也许才是最富同理心的。总而言之,对动物和人类来说,有一点是相通的:情绪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或丑陋的。那么,既然我们认为自己是进化的杰作,就更应该努力发挥情绪的积极力量,实现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相处。
康拉德·洛伦茨(Konrad Lorenz)在1949年出版的《所罗门王的指环》可能是大部分人最初接触动物行为学的入门读物。在德瓦尔的作品中,我们不仅感受到和洛伦茨一样的以尊重为前提去理解生命的态度,而且见证了科学家在数十年中获得的对动物行为更加全面、系统和深入的了解。我们可以说,德瓦尔的作品既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超越。
德瓦尔研究灵长类动物近半个世纪,写书写了40年。这段看起来不短的时间虽然与人类的进化历史相比微不足道,但正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获得的对自身的认识可能超过了此前所有时代的总和。我们既认识到自己身上根深蒂固的本性,又认识到我们既然生而为人,应该怎样按照人类的方式生存和生活。“最后的拥抱”并非结束,而是开始,开启了我们认识动物情绪的新旅程,《最后的拥抱》则是这段旅程中我们应该随身携带、常读常新的指南。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