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撰文 | 倪忆

传奇数学家张益唐近日公布了他关于朗道-西格尔零点猜想的论文,并在11月5日山东大学的在线讲座中介绍了这一工作。张益唐还将于11月8日在北京大学做线上学术报告

张益唐这一成果的意义十分重大,如果证明无误的话,将是解析数论领域里程碑式的工作。我们在《千呼万唤始出来,张益唐公布证明朗道-西格尔零点猜想的论文》一文中,试图从外行的角度解读张益唐的工作。山东大学的解析数论专家在《张益唐教授谈朗道-西格尔零点猜想研究的新突破》一文中也进行了专业解读。

在我们前面发表的文章中,对张益唐工作的解读可以总结如下:朗道-西格尔零点猜想是广义黎曼假设的一个重要的特殊情况,但跟黎曼假设没有直接关系。张益唐证明了朗道-西格尔零点猜想的一个变形。这一成果在解析数论中的意义,比张益唐之前在孪生素数猜想上的突破还要重大。

许多读者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如果张益唐的论文正确的话,他到底有没有证明朗道-西格尔零点猜想?对此,笔者的看法是,这不重要。数论是一门研究整数性质的数学分支。朗道-西格尔零点猜想本身并不是数论问题,而是一个复变函数问题,是对狄利克雷L函数可能的零点的大小的估计。数论学家们之所以会关心这个问题,是为了它在数论中的广泛应用。

在研究一类解析数论问题时,如果狄利克雷L函数的一个零点非常接近1,对于证明就会有很大影响。朗道-西格尔零点猜想的本质就是说L函数的实零点距离1不那么近。具体在量化距离远近的时候,朗道-西格尔采用的标准是

 

猜想和1之间的距离小于这个数的实零点(即西格尔零点)不存在。那么现在张益唐就相当于用另外一种方式来量化这个距离,他宣称和1之间的距离小于

的实零点不存在。这个结论比原来版本的朗道-西格尔零点猜想要弱,但对于数论中的应用已经足够了。即便以后有人能解决原来版本的朗道-西格尔零点猜想,也不会给数论学家带来更多实质上的帮助。

从这个角度来说,认为张益唐解决了朗道-西格尔零点猜想也未尝不可。我们之所以说张益唐证明了朗道-西格尔零点猜想的一个“变形”(variant),就是因为这一说法比说他证明了该猜想的“弱版本”更能准确地反映这一成果的意义。

在张益唐新公布的论文第一章中,他宣布了两个定理,分别是对于L(1,χ)的估计
 

以及对西格尔零点的估计:可能存在的西格尔零点不大于

.

其中c1和c2都是跟D无关的,可以计算出来的正实数。

 

“可以计算出来的”意思就是可以顺着证明过程,一步一步地把这个常数因子具体算出来。有的定理只会告诉你存在这么一个常数,但是你没法根据证明过程算出这个常数到底是多少。对于朗道-西格尔猜想的数论应用来说,知道这个常数的具体数值是非常关键的。

 

上面的指数-2022和-2024都是可以改进的数字,就像他的孪生素数猜想论文中的七千万一样,只是为了计算方便而选取出来的。当然选取成目前的数字,明显是在致敬今年的年份。

 

当年在张益唐的孪生素数猜想论文发表后,数论专家们发起了一个Polymath项目,将张益唐文中的七千万最终改进为246. 如果张益唐现在的工作得到证实,可以想象同样会有很多专家来改进他的估计。这里的改进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要具体算出两个常数c1和c2的值,另一方面是改进其中的指数,争取把2022和2024缩小。比起孪生素数猜想的情形,这些改进的意义要大得多,因为要想把张益唐的工作应用到数论问题中,肯定是所得到的估计越强越好。

 

在国外reddit、mathoverflow等网站上,许多网友对张益唐的工作发表了评论。一位网友说:“我确信他为了能在2023年之前把论文写出来而争分夺秒地工作。”下面回复:“哦,张益唐和他有趣的常数。如果这篇文章正确,大家会很兴奋地看到另外一个改进常数的狂热polymath项目。”
 


此外还有别的一些犀利吐槽:“如果这篇论文不能在今年底之前发表,我会很不爽。”“如果他工作得更努力,就能在去年写出这篇文章,得到一个更好的指数-2021。”“突发新闻:Polymath项目为了改进张益唐的指数而发明时间机器。”
 


不过,也有一些网友发表了专业性的评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评论是一位叫Stopple的网友发表的。如果读者近期关注张益唐的相关新闻,可能对这个名字不感陌生。此君就是张益唐的同事,解析数论专家Jeffrey Stopple。他曾说:“如果张益唐能够证明朗道-西格尔零点猜想,就相当于一个人被闪电击中两次。”这句话最近被新闻广泛引用,以说明张益唐的工作是多么令人震惊。

Stopple指出,张益唐的成果能够用来研究欧拉和高斯遗留下来的一个关于“方便数”(idoneal number)的问题,把它化为有限次计算。这一问题在文献中并没有公认的名字,我们姑且称之为“方便数猜想”。在张益唐的工作之后,这一猜想或许很快就会成为定理。

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猜想呢?(以下关于方便数猜想的介绍主要参考了Günther Frei和Ernst Kani的综述文章。)

 

要介绍“方便数猜想”,需要追溯到17世纪的法国数学家费马。费马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哪些自然数可以表示成两个平方数的和?例如1、2、4、5等数能表示成平方和:

1=0+1, 2=1+1, 4=0+4, 5=1+4……

 

而3、6、7等数就不能表示成平方和。费马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对于素数这种特殊情况,费马的结论是,一个奇素数是平方和当且仅当它是4k+1的形式,其中k是一个整数。
 

图卢兹市政厅内的费马雕像

 

进一步可以问,如果一个数能表示成平方和,那么有多少种方式?例如25可以表示成0+25,也可以表示成9+16;65可以表示成1+64,也可以表示成16+49。这个问题也得到了圆满解决,特别地,4k+1型的素数恰好只有一种方式表示成平方和。

 

在费马之后一百多年,欧拉进一步研究了这个问题。他证明了,如果一个大于1的奇数m只有一种方式表示成平方和x2+y2,并且在这唯一的一种方式中,x和y互素,那么m就是一个素数。(“x和y互素”即x和y仅有1这一个公约数。这个条件很重要,例如45只有一种平方和表示9+36,但它不是素数。)

 

这一定理可以用来判断一个4k+1型的数是不是素数,比直接根据定义来判断更便捷。举个例子,如果要判断97是不是素数,我们先写出小于它一半的所有平方数:0, 1, 4, 9, 16, 25, 36. 然后再从97中分别减去这些数,得到:97, 96, 93, 88, 81, 72, 61. 这其中恰好只有一个平方数81,所以97只有唯一一种平方和表示42+92. 我们又能看出4和9互素,所以97是一个素数。

 

但是4k-1型的数就不能使用这个判别法。为了能够判断这些数是否是素数,欧拉考虑了把自然数表示成x2+2y2或者x2+3y2的形式,并证明了相应结论。例如他证明了一个奇素数能表示成x2+2y2的形式当且仅当它是8k+1或者8k+3的形式。更进一步,如果一个大于1的奇数m只有一种方式表示成x2+2y2,并且在这唯一的一种方式中,x和y互素,那么m就是一个素数。

欧拉画像丨图源:维基百科

 

受这些结论的启发,欧拉提出了“方便数”(拉丁语numeri idonei,英语idoneal number或者convenient number)这个概念。一个正整数n被称为方便数,如果它满足以下性质:如果一个大于1并且跟n互素的奇数m只有一种方式表示成x2+ny2的形式,并且在这唯一的一种方式中,x和y互素,那么m就是一个素数。

 

欧拉的工作表明,1、2、3都是方便数。他随后发现了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判断一个给定的正整数是否是方便数。利用这一判别法,他研究了一万以内的所有正整数,发现其中只有65个方便数,罗列如下:

 

 

可以观察到,在1848之后就不再出现新的方便数了。于是欧拉在1778年猜测,以上这些就是全部的方便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方便数猜想”。

 

1798年,高斯写出了他的名著《算术研究》。在这本书中,高斯系统地研究了整系数二次型,在这一理论体系下赋予了方便数新的含义。这涉及到代数数论里的一些基本概念,限于篇幅,我们就不作说明了。高斯同样猜测1848就是最大的方便数。(欧拉的猜想当时尚未发表。)
 

高斯画像丨图源:维基百科

 

在高斯之后,很多数学家都研究过方便数。1973年,Peter Weinberger利用日本数学家竜沢周雄在朗道-西格尔零点猜想方面的进展,证明了除去已知的65个方便数以外,最多只有两个方便数。如果有两个的话,其中一个一定是另一个的四倍,所以本质上是同一种情况。(Weinberger后来成为一名计算机科学家,是AWK程序设计语言的作者之一。)

 

根据Stopple的评论,由张益唐的工作能够证明,存在一个(很大的)自然数N,使得大于N的自然数都不是方便数。这样一来,为了证明方便数猜想,只需要对不超过N的自然数逐一验证便可。至于N究竟是多少,取决于张益唐定理1中的具体估计。在忽略常数因子的前提下,Stopple算出N可以取0.75×1025734. 这当然是一个天文数字,但毕竟还是一个有限的数,并非无穷大。如果能够大幅改进张益唐的估计,或许可以把N缩小到一个适合用计算机加以处理的范围,从而证明方便数猜想。

 

张益唐本人曾说,在他的突破之后,“一百个猜想都变成定理”。或许这个有244年历史的方便数猜想就是其中之一。当然,所有一切都建立在张益唐论文是正确的基础之上。希望解析数论领域的专家们能够早日完成对张益唐论文的检验,使得一切悬念得到破解。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普林小虎队”。

 

 

话题:



0

推荐

返朴

返朴

2662篇文章 1天前更新

溯源守拙·问学求新。返朴,致力好科普。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