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当你决定步入户外,如何预先评估并规避风险?当你已然处身于险境,该如何正确应对并及时脱困?当你面对他人遇险,又该如何有效参与救助?本文作者以自身经历的实际案例,助你掌握户外活动的一些基本原则。

撰文 | 方玄昌(科普作家)

6月2日,浙江台州一废弃景区有两位驴友涉溪时不慎落水,视频上网后广为传播,牵动亿万网友之心。4日上午10时许,搜救人员找到两位遇难者遗体。

几天中,网上有无数的文字、视频给出各种意见,指导大家遇到类似情况应该如何救助和自救。这些指导意见,少数有一定参考价值,多数则不是基于当时的实际情况——比如有不止一条视频和文字认为那条救生绳索形成V字形(被称为“死亡V形”)之后,两边拉绳子的人应该放开一端。给出这条建议者似乎没看清,那条救生绳其实是一条扁带,已经被固定在两端,其中可见的一头被栓系在对面那根木梯子上,短短一二十秒内,做出决断割断扁带或解开扁带所打的绳结都很不现实。另外,扁带并不适合做救生绳,如果放开一端,先落水的女孩不可能有足够力气抓住滑溜的扁带;女孩栓了一条保险绳在扁带上,割开或放开一端之后,保险绳将迅速从扁带上滑脱。

当女孩跌落瀑布之后,站在当时两边拉扯扁带的同伴角度看,唯一能让女孩获救的希望,是她自己能够抓住这根扁带爬上来。而那个企图将女孩拉上来、后来一起遇难的红衣男子显然判断女孩不具有这个能力。可悲的是,勇敢的他很可能低估了自己处境的危险程度,最终成为那根V形扁带上更沉重的负担。

酿成这一悲剧的主要问题无疑出在更早之前,包括横渡溪流的决定和整个策略的制定。这一事件中,主导行动的领队违背了不止一条户外安全原则。

必须懂得“及时放弃”

除非是为了专门训练过河技术,否则,基于本次事件中的实际情况,如果我是领队,会当机立断取消或改变原定计划,而不会选择冒险过河。这也是网上许多专业和非专业人士的建议。

想必会有人说,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大家一起出来玩,谁都不愿败兴而归。但作为一个有着多年户外领队经历的资深驴友,我有足够理由给出上述决断。

就在两周前(5月19日),我与一帮朋友参加在延庆举办的世界地质公园越野赛。起跑后的前3.5公里是低海拔路跑,这时出现了冰雹、大雨和低空雷暴。3.5公里处一个拐弯后开始爬升,拐弯处站着赛事组织方提前邀请的两个蓝天救援队队员,跑在队伍靠前位置的我跟他们咨询前方是否有可供躲避雷雨的村落或干燥庇护处所,得到了否定回答,并且接下来有很长一段路都是爬坡,要一直爬升翻过五六百米的山顶。

获悉这一情况后,我立即停止比赛,就在这个拐弯处守着,阻止后续到达的同伴上山,同时建议其他参赛者也不要上山。大部分参赛者追求比赛成绩,在头顶一个个焦雷中继续冒险上山——这种非理性行为来自群体效应,一起比赛的一千多人可以起到相互壮胆的作用。但我的8个同伴全部听从了我的建议,尽管其中有人是从上海远道而来,另有人是首次参加越野赛;而我自己,原计划是以这个40公里越野为下一周的大连百公里做热身训练。

返回起跑点的路上我们接到通知,主办方已经熔断了比赛;回城路上,我们又获悉,就在距离我们不远的箭扣长城,当天一支户外队伍遭到了雷击。

对于常参加户外活动的人来说,面对各种突发状况、需要评估风险并做出决断,本来就是家常便饭。预估并规避风险需要遵守一个原则:宁可高估面临的风险、低估自身的能力,而不是相反。唯有如此,你才能做到“及时放弃”。

学会“形势判断”

4月中旬,我参加徽州古城百公里越野赛,在第十赛段遭到了雷暴、暴雨和泥水流的围追堵截。山顶上有一处仅有几根柱子支撑的凉亭,我抵达这里时,正是雷雨最激烈的时候。当时我在凉亭里静坐了大约十分钟,避雷的同时在思考对策:原地躲避等待雷雨停歇,还是尽早呼叫救援,或者是继续前行?

当时山顶气温大约在10℃,对于已经持续奔跑十余小时、奔跑距离超过80公里且早已被大雨浇透的参赛者来说,这个温度足以造成失温。按照常规思路,最正确的做法似乎是先呼救,同时披上保温毯、冲锋衣等防寒装备等待救援。

然而进一步权衡评估,我决定放弃这一策略,改为继续前行,快速通过这一片高地(雷区),下降到相对安全的低海拔地区。这样做的理由是:按照当时的情况,判断雷雨不可能短时间内停歇;即便是最资深的救援人员,越野能力也不太可能强于我们这些参赛者,在这样的天气条件下,他们上山同样存在致命危险,甚至比我们更危险;基于前两条,等待他们快速救援的希望极为渺茫。

但继续前行需要寻找一个时机:在头顶附近一个炸雷之后,我冲出凉亭跑上赛道。这样做的理由是,同一片区域,短时间内不太可能连续出现两次雷电。在下山路上,我还拉起了两位被泥水流冲倒而陷入烂泥中的山友。

在抵达CP10之后,我极力劝说组织方尽快熔断比赛——那时我自己已经过了危险区域,如果继续比赛,我的成绩应该会很不错;但我后面的几百位选手将因此陷入巨大危险,谁都不愿看到悲剧发生。

事后我们获悉,与我们同一天举行、同样因为雷暴和暴雨被熔断的“江南一百”越野赛,大量参赛者在山上遇险,因天气恶劣加上赛道复杂,经过几十小时的搜救才完成全部救援。

围棋对局中,“形势判断”能力是反映一个人棋力很重要的一项指标,在户外也是如此。即便我们做好了各种预案,依然难免出现始料未及的情况。当你已然陷身危境,保持冷静、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准确做出形势判断,然后给出正确的抉择,是化险为安的唯一途径。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户外,有时随着形势发展,不同风险因素会出现此消彼长的变化,你不能拘泥于眼见的某一单方面因素。

1999年7月7日,我带领一支7人队伍徒步华北一座著名野山,在午后临近山顶时,我们遭遇了暴风雨和低空雷暴,我迅速做出决断,改变原计划,奔赴最近的一处营地,就地扎营躲避雷雨并准备在此过夜。就在我们铺设营地过程中,一个焦雷当头击落在附近山顶,所有人都被电得全身发麻发热,营地中另外一支队伍的一顶帐篷金属杆被烧融变形。

雷击过后,所有人都在担心下一个巨雷,但我更担心的是接下来要面对的低温(山顶晚上会降温到接近0℃),因此催促大家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扎好帐篷,保护背包内的防寒衣物不要被雨淋湿,同时要求一顶帐篷中至少需要住两个人,报团取暖的同时相互关注对方是否出现失温前兆。

在户外,对于可能遭遇到的困难的判断,需要明确区分其属性,然后制定相应策略:哪些是自身能力可以克服的(比如较高难度的线路),哪些是非人力所能左右的(比如雷电),哪些是通过合理的行动可以解决的(比如失温)。对于第一种情况,你可以在仔细评估权衡之后选择知难而退或者是勇往直前;对于第二种情况,你只能选择远而避之;对于第三种情况,你需要预先学习一些最基本的自救技术,并且行前做足预案。

救助他人,必须先保护好自己

5月下旬,我参加大连一百越野赛。根据头一天的天气预报,比赛期间是阴天加小雨,温度是在14℃-17℃,属于比较舒适的比赛天气。然而比赛日一大早,大家就发现是一个大晴天,当天最高气温比预报高出近10℃,加上暴晒,防暑和补水成为对参赛者的一大考验。

根据赛道介绍,第五赛段长达12公里,并且有1005米的爬升。我因此在CP4花了近半个小时吃喝,并且比组织方要求的(至少1升水)多背了2升含糖果汁,以应对这个高强度赛段。由于出补给站前喝饱了水,我在接下来的半个赛段都没再喝水,我已经做好了后半赛段放开喝水的准备。

但赛道上总是会有意外。在一个山坡上,我遇上了5个山友正在分水喝。我一看,他们5个人要分的总共只有不到300毫升的半瓶水。毫无犹豫,我把越野包里背的2升含糖果汁给了他们。他们一开始只肯倒一半,我出示了胸前另外两整瓶的水,告诉他们我水带多了,给他们是在帮我减负,他们才全部收下。

在户外,救助他人的第一原则是要先保护好自己,“舍己为人”不值得提倡。大连赛道上发生的这次事件,如果当时我自身难保,就不会把水分给他们以“有难同当”,而是会寻找另外的方式帮他们解决问题。而在台州两位驴友落水事件中,那位红衣男子足够勇敢、足够无私,但却违背了这条原则。

另一个案例也许可以进一步深化说明这一原则。

去年3月份,我的一位朋友与其同伴一道去十渡野山徒步,她们对那一区域完全陌生,依靠网上下载的轨迹走,临近傍晚时迷了路。她们先打通了蓝天救援队的电话,告知自己所处的大致位置,对方答应进山救助。之后过了两个小时,她们再次打电话询问救援队进展,却联系不上救援队。

这时已经天黑,紧张之下她们给我打电话求助,我在电话里给了她们自救步骤:1、先在附近寻找一个背风处,但不要离得太远,以免失去手机信号;2、如果附近条件允许,给自己搭建一个倚靠着石壁的简单庇护所,尽可能挡住风寒;3、在附近安全的地方寻找一些干草或枯树叶,塞满外套和内层衣物之间的缝隙,可以帮助防止失温(3月份气温还很低,她们并未带足防寒衣物)4、尽量节约手机用电,两人的手机不要同时开机,手机贴身放置以防备寒冷导致掉电;5、要做好救援队很晚、甚至到第二天早上才能找到她们的心理准备,不要紧张,更不要盲目离开当前位置想找回原路。

与此同时,我开始跟一帮朋友商量另外组建救援队伍的可能,以作为万一蓝天救援队迟迟不能到达或搜寻不到她们的备选方案。但周围朋友中缺乏能在黑夜中跟我一道上山救人的人选,我因此决定先等待蓝天救援队消息,即便要组建队伍上山,也必须要等到第二天凌晨。

除了极为特殊的情况之外,不能单独一个人采取户外救援行动(尤其是在黑夜中,以及有一定危险的区域),也是在“要救人,先保护好自己”的原则基础上的决断。所幸当晚午夜时分,蓝天救援队还是找到了这两位迷路的山友。

兵无常法。每一次户外险情都会有其特殊之处,很难以一个固有的模式去概括指导自救或救援的方略,但万变不离其宗,遵循基本的户外安全原则、掌握必要的荒野生存技能和户外救助手段,都是户外规避风险、自救和救援的基础。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科学中国”。

 

话题:



0

推荐

返朴

返朴

2662篇文章 1天前更新

溯源守拙·问学求新。返朴,致力好科普。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