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点击上方蓝字“返朴”关注我们,查看更多历史文章






在外界环境变化刺激下,从纳米尺寸的量子点、聚苯乙烯球,到微米尺寸的细菌、真菌以及人体细胞,这些不同大小的颗粒呈现出极为接近的聚集特性。这种神秘的聚集效应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






撰文 董唯元


在夜晚点起一盏灯,飞虫就会聚集过来;在地上放颗糖,蚂蚁就会聚集过来……这些都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可是如果说无生命的颗粒也能主动向能量源聚拢,恐怕许多人都会感到意外。不久前,《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杂志上就发表了一篇论文[1],揭示出自然规律中隐藏着的这种有趣现象。


这个实验由一个土耳其的研究团队完成,具体的实验过程非常简单。首先将均匀散布着细小颗粒的液体限制在两层玻璃之间,由于缝隙非常狭窄,液体流动和颗粒的布朗运动都几乎被限制在二维平面内。然后研究人员用激光持续加热这个准二维世界中的一点(图1)[2],使整个平面内的温度分布不均衡,于是便以照射点为中心,产生了持续的液流。一段时间之后,原本均匀散布的颗粒就会像找到糖果的蚂蚁一样,紧密地聚集到照射点附近。


图1


这个现象的有趣之处在于,液体流动和颗粒自身的布朗运动,都是表面上杂乱无章的乱序行为,但在这样一个中心温度高边缘温度低的非平衡世界中,居然总体上展现出了如此高的有序性。似乎冥冥之中有股神秘的力量,能帮助这些小颗粒发现并靠近能量源的位置。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也没什么稀奇,毕竟一些特定的涡流就会产生相应的沉积效果,如果将一杯悬浊液搅动起漩涡,也能使大多数颗粒沉积到杯底中央。研究者为了排除这种特殊性,探讨更一般性的规律,还尝试了在准二维世界中加入气泡,并将加热点设定在气泡内偏离气泡中心的位置(图2)


图2


由于气泡的存在,不仅液流的模式没有了先前的中心对称性,而且温度梯度的分布模式也发生了变化,最高温度的位置变成了颗粒可游动范围之外一个不可到达的地方。实验结果显示,热源的“吸引力”丝毫没有减弱。这些颗粒就像狂热追逐明星的粉丝一样,虽然无法到达照射点,却总能找到距离最近的位置并赖在那里不再离开。


通过上面两种实验设定,研究人员确信,在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系统中,一定存在某种深层的一般性规律,支配着颗粒的总体运动模式与热源之间的关系。这些规律与具体的热源位置、液体边界形状、液流的对称性等因素均无关。


为了进一步考察这种规律的影响因素,研究小组甚至尝试了各种大小以及各种类型的颗粒进行实验。小到只有约3纳米量子尺度的碲化镉(CdTe)团块,大到超过15微米的人体细胞,跨越了4个数量级(图3)


图3


所有尺寸的颗粒,都呈现出了极为接近的聚集特性(图4),甚至其聚集程度随时间的演化趋势都非常接近(图5),从而使我们相信,这种神秘的聚集效应,与量子世界那些纠缠和相干性也无关联,是完全根植于经典动力学范畴之内的某种涌现。或者更直白地说,其规律就在布朗运动和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系统动力学之中。


图4


图5


由土耳其毕尔肯大学Ghaith Makey教授及其团队所完成的这个实验,向我们展示了一扇通向新未知领域的大门。高度随机涨落的非线性复杂系统在外界环境变化刺激下将如何反应,这本是生命科学和化学领域一直非常关注的重要问题。但长久以来都过于偏重特定环境局部规律的研究,而缺乏足够全局性规律和一般性理论框架的建设。


虽然有算法层面的元胞自动机、动力学方面的反应扩散方程,以及其他一些来自随机过程理论成果的借鉴,但在实际自组织行为现象的研究中,这些理论总给人一种绕着城外转圈却始终无法进城帮忙的感觉。尤其是在远离平衡态,无法使用准平衡近似的时候,这种无力感就更加明显。即使勉强通过各种假设参数套用现有理论框架,也经常会因非线性系统的混沌特性而迷失在无尽的调参之中。


Makey教授及其团队所发表的这个实验结果,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了极为简洁的自组织行为模式及其条件因素,同时精心剔除了所有干扰参数。可以说是为后续理论研究者树立起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标靶,等待着研究者发力将其射穿。也许,诸多与生命本质密切联系的深刻规律,也暗藏在这个标靶的后面。


注释

[1] 

[2] 文中插图皆来自相关论文。


《返朴》新冠病毒专题


上下滑动可见全部报道  
经 验 与 反 思

  • 儿童复学,家长不安全?看各国数据怎么说 | 117疫情观察

  • 驱之不散的复阳阴影:究竟是终身带毒,还是二次感染?| 117疫情观察

  • 瑞德西韦研究结论矛盾:曹彬称方案不同无法相比

  • 英国首相说抗体检测会是“转机”,它真的那么有用吗?

  • 117疫情观察:详解病毒基因序列追踪流调大法 | 史隽·Ⅶ

  • 瑞德西韦在华临床试验被迫终止,近300项研究蜂拥而上,专家呼吁建立国家级临床试验网络

  • 117疫情观察 | 颜宁·普林篇·V

  • 抗体检测保证安全返工?WHO警告有抗体不等于能免疫

  • 117疫情观察:群体免疫还远着呢 | 史隽·Ⅵ

  • 117疫情观察:波士顿146位新冠感染流浪汉竟全无症状 | 史隽·V

  • 117疫情观察 | 颜宁·普林篇·Ⅳ

  • 117疫情观察:各州自治显神通 | 史隽·Ⅳ

  • 疫情之下,读预印本论文的正确姿势

  • 117疫情观察 | 颜宁·普林篇·Ⅲ

  • 《自然》最新报道:全球新冠疫苗研发概况

  • “人民的希望”尚未成真:瑞德西韦仍待验证

  • 中国疾控中心原副主任杨功焕:现在不是谈胜利的时候,中国需要明确的“解封”路线图

  • 117疫情观察 | 颜宁·普林篇·Ⅱ

  • 《科学》社论提醒美国政府:疫情是真实存在的|附Fauci采访

  • 王辰院士:别以为已经胜利了,大家只是对新冠缺乏想象力

  • 117疫情观察:新冠无症状感染的威胁 | 史隽·Ⅲ

  • 117疫情观察 | 史隽·波士顿篇·Ⅱ

  • 专访汤胜蓝教授:疫情直报和院内感染两大顽疾怎么破?

  • 117疫情观察 | 颜宁·普林篇·Ⅰ

  • 各国防疫反映的国际关系:为何预想的全球合作没有出现?

  • 新药研发专家的抗疫日记:愿临床数据不再引发悲剧 | 117三人行

  • 问世快,上市慢,量产还难说:新冠疫苗何时拯救人类?

  • 全球疫情高峰何时到来?多久能结束?硬核主任张文宏全面解读

  • 各国实验室趋于寂静,科研人员做好准备应对疫情的长期干扰

  • 中国第一波、欧美第二波,还会出现第三波大疫情吗?

  • 新冠阴影下的德国抗疫百态:二战以来最大挑战

  • 各国抗疫作业自己做,中国该如何应对输入压力?

  • 专访公共卫生专家汤胜蓝:WHO正在失去主角光环

  • 波士顿新冠暴发危机:Biogen年会病毒大传播始末

  • 世卫组织:新冠疫情已成“大流行”,总干事怎么说?

  • 曹彬:抗新冠病毒治疗有药可期

  • 天花是怎么消灭的?一场众多孤儿活体接力的救世壮举

  • 武汉疫情暴露政府治理能力短板,突破口何在?

  • 中国延缓了病毒的全球传播,各国公卫比拼才刚刚开始

  • 新冠病毒源于美国?“专家”到底错哪

  • 武汉一线专家详解新冠肺炎死亡病例:他们是窒息而死,过程很痛苦

  • 悲剧换来制度的改革:记制药史上最悲催的一次临床实验

  • 非典之后,为什么这些治愈的病人更绝望了?

  • 彻底扑灭百年不遇的烈性传染病,1920年是如何做到的?| 展卷

  • 血浆治疗是“稻草”还是“神药”?专家:谨慎乐观,尊重科学

  • 中国疾控中心原副主任:反思此疫,中国疾控该改革了

  • 控制疫情,现在最大的挑战是时间 | 专访清华药学院院长丁胜教授

  • 前夜:新冠病毒传播时间线详解 | 117三人行

  • 应对疫情,春运人口回流情况如何?基于春节前人口流动模拟的预测

  • 赵国屏院士:科研、疾控和临床缺乏协同,希望这是“最后一次教训”

  • 这些野生动物的病毒怎么就到了人类社会?为何现在比过去多那么多传染病呢?

  • 需要评估“封城”的影响;尚无经验证的疗法 | 世界卫生组织新闻发布会实录

  • 专家呼吁:避免重复检测新冠病毒,不确诊不应影响治疗 | 117三人行

  • 专家讲解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 | 117三人行

  • 对抗新型冠状病毒,能从抗击非典中汲取什么经验?


硬 核 科 普

  • 哪种消毒液对冠状病毒有效?| 117三人行

  • 体温变低了?看看你是不是涂了化妆品

  • “死神”蝙蝠是如何与病毒共舞的?

  • 全球遭遇新冠检测难题,多国专家联合支招

  • 警惕!不应过度解读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分析

  • 莫被误导!准确理解新冠病毒可能分为两种类型,且在暴发早期就已并存

  • 除了紫外线,这些光也可以杀死病毒

  • 全世界只有少数实验室能接触新型冠状病毒,它们长这样

  • 传播力胜过SARS,需要担心新冠病毒变异吗?

  • 炎症风暴:人体免疫系统,是怎样反噬自身的?

  • 给你的生物网课加点料:世界最大冷冻电镜基地给青少年的7个科普锦囊

  • 中国结构生物学家发力:揭示新冠病毒侵染人体细胞瞬间

  • 西湖大学团队成功解析新冠病毒细胞受体的空间结构

  • 以史为鉴:也说新冠肺炎的血浆疗法

  • 有抗体就能清除病毒吗?认识抗体的复杂性

  • 宅在家里不动,你的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

  • 病毒,那条静止的河流

  • 新冠病毒是人造的?专家教你告别阴谋论

  •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的进化来源和传染人的分子作用通路

  • Remdesivir到底是不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的“神药”?

  • 为什么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肯定会研制成功?

  • 抗新冠病毒的药物为何还没研发出来?

  • 权威观点:治疗冠状病毒感染,新药开发为啥那么难?

  • 中间宿主亟待确定!武汉病毒所确证新冠病毒极大可能源自蝙蝠

  • 比起流感,为什么全世界更害怕新型冠状病毒?


科 学 防 护


  • 明白了口罩的核心材料有多难造,你就知道怎么判断假口罩了
  • 肺炎恐慌下,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6个心理防护方案
  • 吸烟能预防新冠病毒感染?事实可能正相反
  • 怎样应对新冠病毒空气传播?| 117三人行
  • 冠状病毒在体外可以存活多久?| 117三人行
  • 开工在即,面对新冠病毒,如何练成“百毒不侵体”?
  • 怎样安全吃喝拉撒?旅途最全防护指南请收好
  • 一次性医用口罩怎么做出来的?如何消毒?
  • 世卫组织建议:如何在家护理疑似新冠感染者?附正确的打喷嚏、洗手方法 | 摸象记
  • 病毒来袭,科学家告诉你这样选口罩 | 117三人行



特 别 提 示

1. 进入『返朴』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精品专栏“,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朴』提供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

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任何形式的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摘编。转载授权请在「返朴」微信公众号内联系后台。




相关阅读

1  熵:伤脑筋的熵|贤说八道

2  当热力学悖论化身为量子热机

3  热力学如何解释进化论:最大化熵产生原理驱动下的自然选择

4  地震辟谣:深海鱼类的聚集并不意味着地震即将发生 | 一周科技速览


近期热门

1  天才与良知——那个尖锐的物理学家泡利|泡利诞辰120周年纪念

2  开学第一课,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对你说

3  痴迷马拉松的美国科学院院士程亦凡

4  谷歌“量子霸权”核心人物:我为什么从谷歌辞职?

5  哪种消毒液对冠状病毒有效?| 117三人行


长按下方图片关注「返朴」,查看更多历史文章

点“在看”,传递你的品味
话题:



0

推荐

返朴

返朴

2809篇文章 2小时前更新

溯源守拙·问学求新。返朴,致力好科普。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