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撰文 | 张伟伟

电视剧《亮剑》(李幼斌版,2005)第一集,以晋中地区八路军某师被日军合围,八路军新1团突围的故事开始。剧中,李云龙(新1团团长)看到日军竖起无线电天线时,判断不远处的帐篷一定是敌人的指挥部。连忙激动地叫来迫击炮炮手王承柱,下达炮击敌指挥部的任务。

王承柱听命令后,竖起大拇指对准敌指挥部,左看看右看看,然后说指挥部太远,超出了炮弹的射程。我们不禁想问,这时王承柱的大拇指起了什么作用?他又是如何从大拇指看出指挥部距离的呢?

我们知道迫击炮属于滑膛炮(即膛内没有膛线,炮弹射出后不旋转),使用时,从炮口装填炮弹,炮弹自由滑落后,底火撞击炮管撞针后强迫击发。

理想情况下,迫击炮的弹道为抛物线。如图1所示,当迫击炮和炮弹型号确定后,炮弹的出射速度就是确定的,因此炮弹落在什么位置,就仅和炮管的角度有关。
 

图1 弹道抛物线示意图

假设炮弹出射速度为v,出射角度为θ,则弹道抛物线方程为

假设要命中距离L处的目标,即,此时求出炮弹的飞行时间t,再将代入(2)式,令

就可以求出出射角θ。炮手调整迫击炮的出射角度,就相当于调整炮弹的落点,如果不是打水平面上的目标,只需令     

h为等于目标的高度,即可命中目标。
 

可见炮手调整出射角的关键,在于判断出目标物的距离和高度。电视剧中,王承柱伸出大拇指测量距离,本质上利用了相似三角形原理。

如图2所示,假如要测量前方坦克的距离,先伸展手臂竖起大拇指,闭上左眼,利用右眼观察,保证右眼、拇指、参照物一侧成一直线(不妨将拇指与坦克左缘重合);然后,闭上右眼,用左眼观察,将观察到拇指将发生右移。炮手只需要估计出用右眼和左眼观察时,拇指相对于参照物的移动距离,就可确定目标物的距离。
 

图2 拇指测距示意图

观察图2,从几何关系出发,图中有两个相似三角形,,写出相似三角形相似比,可求出y的距离:

这里,a表示两眼瞳孔之间的距离,一般为58-64mm;b表示手臂的长度,一般为650-750mm,为了方便可取近似值。x为用右眼和左眼观察时,拇指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移。假设,图2中用右眼和左眼观察时,拇指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移为1.5个坦克身长,假设坦克长为10m,1.5个坦克长为15m,令x=15m,因此,可估计出坦克的距离为150m(忽略手臂的长度)。
 

电视剧中,这就是王承柱使用的测距原理,并计算出敌指挥部出了迫击炮的射程。随后,李云龙命令一营长带领队伍向前攻进500m,把炮手送到炮击位置,王承柱不负厚望,仅用两炮就解决了敌人的指挥部。

在这一场景中,我们看到,实际上指挥部是设在一个高地上的,如果炮击,按照平地计算结果会有一定的误差,如果希望提高炮击精度,应该再测量出指挥部的高度。也有一种基于相似原理的简便方法。

与测量距离不同,不再适用拇指,而是使用手势,如图3所示为五种常用手势。
 

图3 测量高程可使用的手势  (来源:网络)

测量时,依然伸出手臂,用一定的手势度量目标物的高度,如图4所示,L0为手臂长度,h0为手势的高度。显然,有,因此根据相似比,可得到目标物的高度为           

图4 目标物高度测量原理图


 

从式(6)可以看出,测量目标物的高度需要知道距离L,以及手势高度h0与手臂L0的比值。其中,可以利用所用手势测量手臂的长度确定,L可以通过前述拇指测距法或其它丈量方法获得,利用式(6)就可以简便的计算处目标物的高度。

熟悉了高度的测量原理,就可以灵活应用。如图5所示,假如要估计50m处大树的高度,伸出手臂,用食指和拇指衡量,整好能看全树高,这时只需要自己量出从眼睛到手势之间有多少个手势的长度,假设衡量后为5个,即,因此利用式(6)求出树的高度为10m。
 

图5 手势测量树高度示意图丨来源:网络

这就是利用手势测距/测高法。虽然现代高科技测量技术可以提供更为便捷、快速、精确的测量,但高科技却难以给人以充分的思维训练。高科技与高思维似乎也以互不相容法则存在。我们在享受高科技的同时,可能思维却越来越趋于平庸,反倒是那些简单、原始的实验(测试)更能让我们的大脑保持足够的活跃。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力学酒吧”,原题目为《拇指测距与手势测高法》。

话题:



0

推荐

返朴

返朴

2627篇文章 2小时前更新

溯源守拙·问学求新。返朴,致力好科普。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