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2022年11月18日 08:09

口腔里住着大量癌症“帮凶”!两项重磅研究揭秘:口腔细菌让肿瘤更致命

口腔里住着大量癌症“帮凶”!两项重磅研究揭秘:口腔细菌让肿瘤更致命

编辑 |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

如果你阅读过有关肿瘤生长的研究介绍,那么一定不会对它们各种意想不到的生存策略感到惊讶。除了肿瘤自身会设法逃避免疫系统的监管,它们最擅长的就是借助环境中其他条件来变得更强。

正如不久前研究发现的,肿瘤周围的星状细胞可以引导癌细胞转移,帮助肿瘤开辟新的栖息地;还有一些细胞则充当肿瘤的屏障,抵御或抑制免疫细胞的攻击。但总的来讲,肿瘤使用的这些帮手还是人体自身的细胞。不过,《自然》...

阅读全文>>
2022年11月18日 08:09

“瘦身版”纳米抗体,能庇佑人类走多远

“瘦身版”纳米抗体,能庇佑人类走多远

在鲨鱼和骆驼的免疫系统里,存在着一种与传统抗体构造截然不同的神奇抗体,被称为“纳米抗体”,科学家们正在深入研究这种抗体,并试图利用它解决从新冠病毒到癌症的各种疾病。

撰文 | Hayley Bennett

编译 | 汪汪

美国药理学家Aaron LeBeau有个绰号叫“鲨鱼小子”。当你听到这个绰号,大概很难想象这人会是一名致力于研究癌症新疗法的科学家。刚刚入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的头一年...

阅读全文>>
2022年11月17日 08:00

华罗庚谈学习和研究数学的一些体会

撰文 | 华罗庚

来源 | 转自中国数学会,原载1979年1期“数学通报”

 

人贵有自知之明。我知道,我对科学研究的了解是不全面的。也知道,搞科学极重要的是独立思考,各人应依照各人自己的特点找出最适合的道路。听了别人的学习、研究方法,就以为我也会学习研究了,这个就无异于吃颗金丹就会成仙,而无需经过勤修苦炼了。

今天把我五十年来的经验教训,所见所闻、所体会的向你们介绍,目的在于尽可能把我的经验作为你们的借鉴,...

阅读全文>>
2022年11月16日 08:00

诺奖得主深陷论文图片造假漩涡,合理的图片处理应符合什么规则?

诺奖得主深陷论文图片造假漩涡,合理的图片处理应符合什么规则?

当诺奖得主被爆出涉嫌学术不端,他选择了撤稿。但研究人员不得不面临一个难题:论文图片“美化”,边界在哪?

撰文 | 小叶

近几个月,格列格·赛门扎(Gregg Semenza)——这位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麻烦不小。2022年9月2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同时刊登了4篇撤稿声明,均是赛门扎作为通讯作者的细胞生物学论文,原始论文两篇发表于2013年[1, 2]、其他两篇分别于2009年[3]和2014年发表[4]。在声明中,包括通...

阅读全文>>
2022年11月15日 08:00

临界现象200周年,是谁最早发现了这个物理现象?

临界现象200周年,是谁最早发现了这个物理现象?

纪念法国物理学家查尔斯·卡格尼亚德·德拉图发现临界现象两百周年。

 

撰文 | 刘一涵、张一、苏桂锋(上海师范大学数理学院物理系)

“几年前,卡格尼亚德·德拉图做了一个实验,使我有机会欲赋新词……我该如何根据连续性定律为液体和蒸汽在此合二为一的这一点命名呢?卡格尼亚德·德拉图没有给它起名字;我该怎么称呼它呢?”——法拉第致胡威立 [1]

 

什么是临界现象?

何谓临界现象(critical phenomena)?其实相变...

阅读全文>>
2022年11月14日 10:08

唐有祺:回忆我的恩师鲍林

唐有祺:回忆我的恩师鲍林

编者按:2022年11月8日,我国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唐有祺先生逝世,享年103岁。送别大师,谨以此篇收入《化学键的本质》一书中的文章纪念先生。

 

撰文 | 唐有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我与鲍林的师生关系是从1946年9月开始的。当时我是从上海搭乘“梅格斯将军”号轮赴美国旧金山,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二艘由上海开往旧金山的客轮。到了旧金山我就到加州理工学院。1947年唐有祺在加州理工学院。

进校不...

阅读全文>>
2022年11月13日 08:00

周光召:回顾与展望——纪念量子论诞生100周年

周光召:回顾与展望——纪念量子论诞生100周年

这篇纪念量子理论百年的文章,回顾了量子论和量子力学产生的过程和围绕量子力学发生的争论,论述了量子力学对人类社会的科学、哲学、技术和经济带来的巨大影响并对量子力学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讨论,概括性很强,立论颇高,值得一读。

撰文 | 周光召(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来源 | 发表于《物理》2001年第5期

 

01

前 言

1900年12月14日,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思·普朗克发表了一篇重要的论文,他在分析黑体辐射的能谱时,提出了光的...

阅读全文>>
2022年11月11日 08:00

COVID-19久治不愈,《自然》新发现

COVID-19久治不愈,《自然》新发现

过去三年,科学家努力了解着重症COVID-19患者的免疫反应,并尝试确定健康免疫与破坏性免疫间的临界点。

在新冠大流行早期,研究人员聚焦于重症患者的有害炎症和细胞因子风暴(可能导致组织损伤和死亡的危险免疫过度反应)。不久后,他们开始识别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攻击"自己人"而非SARS-CoV-2的抗体。诸多研究表明,重症COVID-19患者具备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些关键特征。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在揣摩病毒感染与慢性自身免疫...

阅读全文>>
2022年11月10日 08:00

钱三强:我对吴有训、叶企孙、萨本栋先生的点滴回忆

钱三强先生是统领我国原子能事业发展最大的功臣,他这篇回忆前辈物理学家叶企孙、吴有训、萨本栋的短文,情真意切,以切身经历,生动地描绘出这几位先辈从事物理教学、培养后人的功绩和高贵品质。

 

撰文 | 钱三强

来源 | 发表于《物理》1982年第8期

 

中国物理学会成立已五十年了。回想起物理学会成立时,我正在北京大学理预科作学生。那时马神庙北大理学院里学术气氛比较自由,有什么学术报告都可以去听;本科的课,预科的学...

阅读全文>>
2022年11月10日 08:00

张益唐的最新突破,使得人们接近于解决由欧拉和高斯提出的“方便数猜想”

张益唐的最新突破,使得人们接近于解决由欧拉和高斯提出的“方便数猜想”

撰文 | 倪忆

传奇数学家张益唐近日公布了他关于朗道-西格尔零点猜想的论文,并在11月5日山东大学的在线讲座中介绍了这一工作。张益唐还将于11月8日在北京大学做线上学术报告

张益唐这一成果的意义十分重大,如果证明无误的话,将是解析数论领域里程碑式的工作。我们在《千呼万唤始出来,张益唐公布证明朗道-西格尔零点猜想的论文》一文中,试图从外行的角度解读张益唐的工作。山东大学的解析数论专家在《张益唐教授谈朗道-西格尔...

阅读全文>>
2022年11月09日 08:00

“喝热茶明目”有科学道理吗?

“喝热茶明目”有科学道理吗?

撰文 | 翁羽翔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来源 | 本文选自《物理》2022年第10期

 

在《人间词话》一书中,王国维先生用诗词来形象地概括做学问的三重不同境界。如果把它们用在科研上,第一重便是选题,做到眼界要高:“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重当是主观努力,无怨无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重才是收获,功夫做足后,成果看似得之偶然,其实是取之必然:“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阅读全文>>
2022年11月09日 08:00

两位诺奖得主的悲惨人生

两位诺奖得主的悲惨人生

历史证明,即使你的发明拯救了上亿的人口,你也不能活得很滋润。

什么发明可以拯救那么多人呢?

很简单,化肥,准确的说,是氮肥。

弗里茨·哈伯和卡尔·博施就是实现工业氮肥的两个诺贝尔奖得主。

 

撰文 | 陆迩塽

 

粮食危机

让我们把时间回到十九世纪末。1898年,这一年,英国科学院院长威廉·克鲁克斯给出了一个惊人的预测——如果保持当下的人口增长速度,人类将在 20世纪30 年代左右的某个时间开始大量死于饥饿。

人...

阅读全文>>
2022年11月08日 08:01

青少年抑郁症筛查:为什么要筛?筛出来怎么办?

青少年抑郁症筛查:为什么要筛?筛出来怎么办?

2021年11月9日,中国教育部对全国政协《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进行答复,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引发了全网热议。

 

一年过去了,以“筛查”为首的一系列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进展到哪一步,是所有人关心的问题。本文将结合这方面的国际经验,谈谈筛查的意义和其后应当跟进的工作。

 

撰文 | 皮卡龙妙蛙

 

早在1948年,WHO就提出了健康的三维概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的虚弱现...

阅读全文>>
2022年11月07日 08:00

在贝尔不等式的诺奖之年,怀念贝尔的一生

在贝尔不等式的诺奖之年,怀念贝尔的一生

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三位从事量子纠缠相关实验的物理学家,获奖理由中直接提到了“贝尔不等式”,这让北爱尔兰物理学家约翰·贝尔再次回到了人们的视野。贝尔以量子力学基础方面的研究而著名,特别是提出了贝尔定理和贝尔不等式,他告诉了我们物质微观世界遵循难以想象的规律,如今这已成为量子信息领域的基础。

事实上,这些令他载入史册的成就是“业余”所为,他一生中长期就职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在加速器、核物理和基...

阅读全文>>
2022年11月07日 08:00

丢了它,人类就丢了战胜计算机的智力

撰文 | 周涛(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01

随着大数据关联分析和深度学习等工具的流行,我们变得越来越少谈论因果。在大多数时候,我们将输入的数据一股脑儿“喂”进装着神经网络的黑匣子的一端,在黑匣子外面,我们只能听到神经网络的“咀嚼声”,然后就是从另一端落下来的预测结果。 

在少数更好的场景中,我们可以讨论两个或者多个变量之间的关联。至于因果,则是一件公认的危险玩意儿,我们一般缄口不谈,即便谈到了,也是晦涩...

阅读全文>>
2022年11月06日 08:00

自身免疫性疾病:为什么免疫系统会攻击自身细胞?丨展卷

自身免疫性疾病:为什么免疫系统会攻击自身细胞?丨展卷

有些人会得自身免疫性疾病,我们现在知道了相关机制。不过,我们还不清楚为何同一物质会使一些人致病,而另一些人不会。这可能与遗传有关系。
 

本文经授权摘自《战斗细胞:人体免疫系统奇妙之旅》(理想国·海南出版社,2022年10月版),有删减。

撰文 | 菲利普·德特玛(Philipp Dettmer)

翻译 | 李超群

免疫系统对待自身免疫是非常小心的——只有能区分自身和异物的细胞才能活着离开胸腺;而T细胞和B细胞要经过重重考验才...


阅读全文>>
2022年11月03日 08:00

有人说白果有营养,有人说白果有毒……这白果到底能不能吃?

有人说白果有营养,有人说白果有毒……这白果到底能不能吃?

撰文 | 阮光锋

 

又到了赏银杏、吃白果的季节。每年这时,除了赏银杏叶,还有人会拎着袋子在树下捡白果,甚至还有人特意跑很远来捡。因为很多人觉得白果不仅营养丰富,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又到了白果成熟的季节丨Wolfgang H. Wögerer / Wikimedia Commons

 

不过,你知道吗,白果如果吃不对,也可能会中毒的

 

白果的营养并不神奇

白果(学名:Ginkgo biloba),其实就是银杏的种仁。也有人叫它鸭脚子、灵眼、佛指柑,...

阅读全文>>
2022年11月02日 10:22

病毒和病毒病要分开看待

病毒和病毒病要分开看待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防疫工作如何展开。本文将从人与病毒的关系为切入点,分上下两篇,讲讲应该怎样认识和理解流行病毒病的防控。

 

撰文 | 李庆超(山东师范大学)

 

毒是什么毒,病是什么病?

毒是病毒,病是病毒感染人类造成的病毒病。

 

“它者”病毒

盘古开天地是打破“状如鸡子”的原始宇宙(鸡子是指鸡蛋),而生命的产生却要形成“鸡子”——质膜包裹的原始细胞结构。质膜的产生使原始生命自成体系,...

阅读全文>>
2022年11月01日 08:01

人文的复杂性:从酒吧模型到复杂经济学

人文的复杂性:从酒吧模型到复杂经济学

撰文 | 王国成(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圣塔菲市的峡谷路,曾有一家名叫爱尔法鲁的酒吧,每周四晚这里都会举行爱尔兰音乐表演。身为爱尔兰人又在不远处的圣塔菲研究所工作的布莱恩·阿瑟(Brian Arthur)经常光顾这家酒吧,他观察到,周四音乐表演的上座率并不稳定,时高时低,客人们不是想来就来,而是会预估当晚的拥挤程度如何,因为只有当酒吧内人数适中时听音乐,氛围才好。比如天高气爽时...

阅读全文>>
2022年10月30日 08:00

我们为什么需要睡眠?

我们为什么需要睡眠?

2023年生命科学突破奖授予了两位睡眠科学家:日本筑波大学的柳泽正史(Masashi Yanagisawa,柳沢正史)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伊曼纽尔·米诺(Emmanuel Mignot),以奖励他们独立发现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是由缺乏名为食欲素(orexin)的大脑化学物质导致的。本篇文章则是对柳泽正史所处的筑波大学国际综合睡眠医科学研究机构及其研究方向的介绍。

撰文 | veronique greenwood

翻译 | 纯牛奶太甜

校对 | tangcubibi,EON

在筑...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