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2020年09月27日 16:00

审查制度扑不灭文艺复兴之火

审查制度扑不灭文艺复兴之火 十余年前,豆瓣用户兴起了一场“反低俗——给名画穿衣服”的活动,以示对网站审核政策的不满。其实,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的壁画,在作者米开朗基罗去世后,就一直惨遭“贞洁重画”,湖中人的姿态被修改,裸体被遮上黑色的“贞洁纱”,最后几笔甚至拖到了1936年。“贞洁纱”和艺术品之间有什么不得不说的故事,其中流传至今的审查逻辑又到底是什么? 下文节选自艺术史作品《竹不如肉:西方古代艺术史上的权力和身体》(中信出版...
阅读全文>>
2020年09月27日 13:50

医学史上四大伦理公案 :稀缺医疗资源怎样分配?(上)

稀缺医疗资源的分配原则,涉及社会、法律、信仰、文化、价值观等多方面因素,是医学伦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医学史上几个经典案例引发的争议,以及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最后介绍了欧美医学伦理专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新冠病毒疫期,ICU病床、呼吸机、疫苗等资源供不应求时的分配方案。   撰文 | 何笑松(加州大学戴维斯医学院退休教授)   在大一学生的选修课上,笔者出过这样一道作业题:   假定...
阅读全文>>
2020年09月27日 13:00

非费米液体的追寻

非费米液体的追寻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 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 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王羲之《兰亭集序》     撰文 | 许霄琰、孟子杨   01 引 子   人的一辈子,乱乱哄哄、热热闹闹,其实很快就过去了。浮名与虚誉、诱惑与利益,很多时候更是在加速这个过程。时间积分之后,烦恼总是大于欢欣的。这样一个悖论,古今中外多少...
阅读全文>>
2020年09月27日 11:20

为什么自由七艺中的音乐属于“数学学科”?

为什么自由七艺中的音乐属于“数学学科”? 撰文 | 西奥多·C·卡普(Theodore C. Karp)   译者 | 张卜天   音乐构成了早期希腊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对品格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虽然音乐表演从公元前4世纪的课程中就已经几乎消失了,但音乐与精神气质之间的联系从未被忘却。拉丁百科全书家们在开始讨论音乐时,一般会提醒大家注意它有抚慰精神的能力。正如下文所表明的,波埃修对天界音乐的讨论似乎正是源于这种对精神气质的关注,它对中世纪的音乐理论至...
阅读全文>>
2020年09月25日 10:19

抑郁症不该这样上热搜

抑郁症不该这样上热搜 撰文 | 端端酱   01   抑郁症仅次于癌症?   听说抑郁症上了热搜,端端酱喜出望外。   2020年9月12日晚,这条由央视网设置的话题#抑郁症成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已经成为了微博热搜第一位,阅读3.8亿次,讨论4.3万,隔天阅读数达到4.4亿。 把抑郁症提到与癌症相同甚至更高的地位对大众的冲击显然是巨大的,在这个话题之下,无数的讨论正在进行,这一结论也在指数级被转发。   抑郁症仅次于癌症?...
阅读全文>>
2020年09月25日 09:09

LIGO-Virgo发现所谓“不可能”黑洞,黑洞质量禁区真的存在吗?

LIGO-Virgo发现所谓“不可能”黑洞,黑洞质量禁区真的存在吗? 近日,LIGO-Virgo引力波探测国际合作组宣布发现了至今最强的黑洞碰撞,由85倍太阳质量和66倍太阳质量的两个黑洞环绕并合成为了一个142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其中质量差约8倍的太阳质量转化为能量巨大的引力波在时空中传播。论文一经上线,迅速引起业界高度关注和热议,因其涉及所谓“不可能质量”黑洞的问题。但这一黑洞质量“禁区”真的存在吗?这又一定是双黑洞并合吗?中等质量黑洞都存在于哪里?   撰文 | 刘辛味(《返朴》高...
阅读全文>>
2020年09月24日 11:07

为了防止人类幼崽误吃鼠药,厂家用上了奇怪的生物学知识

为了防止人类幼崽误吃鼠药,厂家用上了奇怪的生物学知识 撰文 | 七君   最近金星上发现疑似生物存在痕迹的新闻刷屏了,因为金星大气层含有一种和生物有关的气体——磷化氢。   磷化氢分子   在地球上,除了人类的工厂以外,只有厌氧菌能制造磷化氢。沼泽里就有磷化氢,那是沼泽里的厌氧菌产生的。 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木星和土星的大气层里就发现了磷化氢。这两颗行星的高温高压环境可以通过非生物的方式制造出磷化氢,不过地球和金星的大气层缺乏这样的环境,所...
阅读全文>>
2020年09月24日 08:37

滴水映照大海:一元二次方程里的深刻学问

滴水映照大海:一元二次方程里的深刻学问   撰文 | 曹则贤(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826年,阿贝尔宣称不是所有的五次方程都有有限根式解。阿贝尔发现,能用根式求解的代数方程 (其实就是二次、三次和四次方程),根的根式解表达都是方程系数和单位根凑成的有理函数。伽罗华把方程可解性的问题转化为具体方程的置换群及其子群结构的问题。笔者以为,应该是“有限根式意味着什么”的问题。紧接着的伽罗华理论宣称,一个代数方程有有限根式解,当...
阅读全文>>
2020年09月23日 09:32

为了发明治抑郁症的良药,研究者没少抑郁

为了发明治抑郁症的良药,研究者没少抑郁 你可能听说过一个创新药物从发现到最终上市可能需要花费十年以上的时间,耗费数十亿美元的投入,但始终不明白,为什么这么艰难?本文将为你详细介绍大名鼎鼎的抑郁症克星“百忧解”一波三折的研发历程。要突破哪些瓶颈?遭遇哪些失败?研究者经历多少倒霉事,咬碎几颗牙,才变出这一粒小小药丸?看完本篇,你会找到答案。   撰文 | 姬智   在精神病学发展的进程中,有一些发现至关重要,甚至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个学科的面貌...
阅读全文>>
2020年09月23日 08:32

弹性模量的物理学本质

弹性模量的物理学本质 撰文 | 张伟伟   从宏观上讲,弹性模量表征了材料在一定的应力作用下发生弹性变形的难易程度,弹性模量越大发生变形越难。从原子间相互作用力角度来看,弹性模量则表征了原子间结合力强弱的程度,弹性模量越大,意味着原子间结合力也越大。   如由分子组成的材料,原子先通过分子内结合力(如离子键、共价键)组成分子,分子再通过分子间结合力(如极性共价键)组合成物质。通常情况下,分子间的结合力要比分子内结合力小的...
阅读全文>>
2020年09月22日 14:00

折叠体,向超越生物学进军

许多人认为生命的奥秘在于那些折叠的分子。现在,化学家正向天然蛋白质学习,力图人工生成拥有巨大应用潜力的“折叠体”,但他们能成功吗?科学作家拉谢尔·布拉西尔采访了几位超分子化学家,看看他们在忙活什么。   撰文 | 拉谢尔·布拉西尔(Rachel Brazil)   编译 | 顾淼飞   折叠的分子,构成了生命的基础。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孙分校的萨姆·格尔曼(Sam Gellman)的话说:“如果你从化学的角度看待生物学,...
阅读全文>>
2020年09月22日 12:00

郝柏林:奋斗 机遇 物理 (中)

郝柏林:奋斗 机遇 物理 (中) 编者按 郝柏林先生(1934—2018)是大家熟知的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他在中国物理学科发展大业里深耕苦干、身先士卒,影响并激励了很多后学投身其中,接棒传承。2011年4月郝柏林先生曾在复旦大学物理系及理论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发表演讲,讲述自己的成长奋斗过程。之后又受邀在多所学术单位作同样内容的报告,深受听众欢迎。郝先生去世后,根据他2013年在复旦大学希德书院的报告录音,由复旦大学物理系周鲁卫教授文字整理、中科院理...
阅读全文>>
2020年09月21日 13:59

2020搞笑诺贝尔奖:穷则找人接吻,眉毛暴露你的自恋,特朗普喜提医学教育奖!

2020搞笑诺贝尔奖:穷则找人接吻,眉毛暴露你的自恋,特朗普喜提医学教育奖! 搞笑诺贝尔奖由《不可能的研究》(AIR)杂志主办,以“先让人大笑然后思考”为宗旨,每年颁发10个既有趣又富含科学道理的研究。按惯例,颁奖仪式在哈佛桑德斯剧场举行,并由诺贝尔奖得主亲自颁奖,奖金为10万亿津巴布韦币(大概够吃一顿金拱门),然后进行包含扔纸飞机等一系列趣味流程。今年是第30个“第一届”搞笑诺贝尔奖,因疫情原因也不得不挪到了线上。今年,特朗普,还有五位中国杀手获得了此项殊荣。   撰文 | 小叶  ...
阅读全文>>
2020年09月21日 12:00

他一生只发表三篇生物论文,却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一生只发表三篇生物论文,却作出了重要贡献 美国生物学家、医生萨顿对现代生物学有重要贡献,他与德国生物学家鲍威尔各自独立发现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为解释孟德尔遗传定律以及为后来摩尔根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发现现在被称为“Sutton-Boveri Theory”理论。然而,他一生只发表了三篇生物学论文,如今人们对萨顿的工作鲜有提及。他是如何发现染色体的作用,为什么后来从生物学界销声匿迹了?本文这些故事,将告诉你一个不为人知的萨顿。   ...
阅读全文>>
2020年09月21日 09:04

玩脑力游戏能延缓和预防老年痴呆吗?|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

今天(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今年的主题是“让我们谈谈痴呆症”。   在当今世界,痴呆症对家庭的影响之广泛不亚于癌症。对老龄化和低出生率的国家来说,更是处于该病大规模爆发的边缘。有什么办法可以尽早延缓和预防吗?   英国神经科学家约瑟夫·杰贝利长期致力于研究阿尔茨海默病,并进行了大量实地调研和访谈。在他撰写的新书——《追寻记忆:与阿尔茨海默病抗争》(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年6月)第12...
阅读全文>>
2020年09月21日 08:04

拿不下诺贝尔奖,我还拿不下你?

拿不下诺贝尔奖,我还拿不下你? 撰文 | 搓手手的中二所   编辑 | Kun & 井上菌 讲道理,下个月就要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了,小编最近也是一直在紧盯手机(后半夜),生怕错过了什么重要的消息;也幻想过像历史书中的科学家一样,出去度了一个假(十一假期),整出来一个什么薛定谔方程之类的;也想做着美梦,梦到C6H6是首尾相连的碳环,同时解决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 小编也想象过,做实验的时候把两个样品不小心搞混,怼吧怼吧,可以鼓捣出一个类似...
阅读全文>>
2020年09月18日 08:13

诺奖得主Wilczek:冷而酷的物理

诺奖得主Wilczek:冷而酷的物理 撰文 | Frank Wilczek   翻译 | 胡风、梁丁当   孕育了众多新物理的极低温,或许也是计算机技术取得新突破的关键。   Extremely low temperatures may be the key to new breakthroughs in computing.   现代制冷技术在很多方面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借助冷藏技术,我们得以品尝到来自全球各地的食物——无论是当季的还是反季节的;有了空调,家和汽车也变成了三伏天的避暑场所。   Modern cooling technology s...
阅读全文>>
2020年09月16日 09:30

新冠疫苗潜在风险:ADE效应究竟有多可怕?

新冠疫苗潜在风险:ADE效应究竟有多可怕? 本文要点:   1、抗体依赖增强(ADE)效应主要发生在具有Fc受体的免疫细胞。许多病毒(包括冠状病毒)都发现了ADE效应的证据,主要表现是增强病毒感染能力。   2、体外实验发现ADE现象,不代表一定会影响临床结果。   3、提高抗体质量是减少疫苗ADE风险的关键。   撰文 | Gene   近来,各国的新冠疫苗研发纷纷进入三期临床阶段,新冠病毒(SARS-CoV-2) 疫苗的安全性问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不少文章都提到,A...
阅读全文>>
2020年09月16日 08:30

史蒂芬·温伯格给科学家的四则金玉良言

史蒂芬·温伯格给科学家的四则金玉良言 撰文 | Steven Weinberg   在我刚从大学毕业时(大约一百年前吧),物理学文献对我来说宛如一座浩瀚无边而且未经探勘的海洋,每个海域都得先测绘海图,然后才能开始进行自己的研究。如果不知道所有已经被研究出来的东西,我要怎么做研究?幸运的是,我在研究所第一年有幸获得几位资深物理学家的指导。他们不顾我忧心忡忡的反对,坚持要我立刻开始进行研究,并且在过程中学习所需的知识。这对我来说简直是孤注一掷。神奇的是,我...
阅读全文>>
2020年09月16日 08:00

100个哈勃:罗曼空间望远镜有多强?

100个哈勃:罗曼空间望远镜有多强? 在哈勃空间望远镜的继任者中,以被誉为“哈勃之母”的天文学家南希·罗曼命名的望远镜——罗曼望远镜——是最重要两个之一。它的主镜面的直径与哈勃相同,但它的视野是哈勃的第三代宽场照相机(WFC3)的红外拍摄模式的视野的大约200倍,是哈勃的高级巡天照相机(ACS)视野的大约100倍,并且成像质量不逊色于哈勃,因此被称为“100个哈勃”。它有什么“黑科技”,又有什么样的科学目标?本文带你走进罗曼空间望远镜的前世今生,领略...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