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2020年10月19日 13:57

一篇论文背后的故事

一篇论文背后的故事 每一个科学难题的背后都有一盏点亮的明灯,只不过是这盏明灯被幽闭在不透光的密室里,使得外头的人无从知晓。探索者的努力无非是在厚薄不等的墙上砸开一条裂缝,直到看见里面透出的一线光明。     撰文 | 翁羽翔(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软物质物理实验室)   1 引  言   2020年6月23日,《中国科学:化学》在线发表了题为“Dynamical and Allosteric Regulation of Photoprotection in Light Harvesting Complex II ...
阅读全文>>
2020年10月19日 11:45

争议“双面”槟榔:​治病名药还是致癌魔丸?

争议“双面”槟榔:​治病名药还是致癌魔丸? 槟榔本是记载于《本草纲目》中的一味传统名药,后来成为人们疯狂迷恋的消遣美食,由此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槟榔文化。近年来,关于槟榔致癌的说法不绝于耳,大众的安全疑虑也让槟榔行业陷入艰难境地,槟榔为何致癌又缘何拥有让人欲罢不能的魔力?食用与药用之间又该如何选择?请跟随本文对槟榔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吧。   撰文 | Geronimo   引 言   经典歌曲《采槟榔》中唱到“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爬上谁先尝……”,...
阅读全文>>
2020年10月19日 10:35

超高压下首次实现室温超导——中国团队理论预言富氢材料

超高压下首次实现室温超导——中国团队理论预言富氢材料 高温超导领域实验先行,理论探索仍需努力。   撰文 | 董唯元   近日,一则关于科学家实现高温超导的新闻刷屏。一个美国研究团队将碳、氢、硫混合材料加压到267 ± 10 GPa时,实现了转变温度高达287.7 ± 1.2 K的超导,也就是15℃,这是迄今为止首个名副其实的室温超导。这个创纪录的成果于2020年10月14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1] 。 文章发表仅几个小时之后,就有许多媒体争相刊登新闻报道,其受关注程度近年来少有。...
阅读全文>>
2020年10月19日 10:10

肝神在上:谁能拯救七千万慢性丙肝病患?

肝神在上:谁能拯救七千万慢性丙肝病患? 丙肝是肝癌的一个主要致病因素。全球约有7100万人感染丙肝病毒,世卫组织估计,2016年,约有39.9万人死于丙肝导致的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原发性肝癌)。我国丙肝感染约有1000万例,中疾控数据显示,2019年新发病数有近22万。   好在,丙肝是可以治愈的。感谢科学家们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随着抗丙肝病毒特效药的问世,彻底消除丙型肝炎这一恶疾的目标已经有望实现。   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是发现丙型肝炎病毒的...
阅读全文>>
2020年10月16日 17:01

诺奖史上首位女天文学家,给女孩树立榜样,她做到了

诺奖史上首位女天文学家,给女孩树立榜样,她做到了 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安德莉娅·盖兹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史上第四位女性得主。她从1995年开始投入到探索黑洞的研究中,如今依然奋战在一线。除了她对物理的热爱,对黑洞的好奇,以及持之以恒的观测,运用最新的技术手段是她成功的关键。盖兹一直以女性榜样的身份从事着科学事业,希望有更多的女孩加入到这一领域。   撰文 | 刘辛味   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天文学家安德莉娅·盖兹(Andrea...
阅读全文>>
2020年10月16日 08:01

芯片产业人才缺口25万!成立首个“芯片大学”能解卡脖子之急吗?

芯片产业人才缺口25万!成立首个“芯片大学”能解卡脖子之急吗? 除了封测,设计、验证、制造的环节,中国与国际先进水平都差距较大。其中制造环节最为薄弱,设备、材料都是被“卡脖子”的环节。   撰文 | 陈伊凡(《财经》记者 )   编辑 | 谢丽容   图/视觉中国   南京将成立一所专门培养集成电路人才的大学,这一引发热议的消息今天被确认。   10月15日,南京集成电路产业服务中心副总经理吕会军向包括《财经》在内的多家媒体表示,确实将成立一所大学,这所学校将由...
阅读全文>>
2020年10月15日 09:20

青岛疫情可能源自同一家医院?困扰全球的医院感染,是一场没有尽头的战争

青岛疫情可能源自同一家医院?困扰全球的医院感染,是一场没有尽头的战争 国庆长假后,青岛重燃小规模疫情,引发全国关注。据青岛市卫健委12日通报,“青岛在此次疫情中已发现确诊病例6例、无症状感染者6例,均与青岛市胸科医院高度关联”。这无疑是一次警告:医院是传播流行性传染疾病的高危地点。实际上,医院感染绝不仅仅只发生在新冠疫情这样的特殊情况下,它也是医院日常运转必须时刻警惕的情况,它关乎着所有人的生命安全。而我们的日常院感防控显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撰文 | 南枝(微生物博...
阅读全文>>
2020年10月15日 08:20

42:宇宙的终极答案?

42:宇宙的终极答案?   42究竟是宇宙的终极秘密,还是小说家随手写下的数字,又或者只是科学家练手的玩具?或许真实的情况是,42其实只是一个难解的数字,但并不是什么终极答案。   撰文丨Jean-Paul Delahaye   翻译丨张和持   编辑丨杨心舟   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各种未解之谜。从1937年阿米莉亚·埃尔哈特(Amelia Earhart)在太平洋上空离奇失踪,到1962年三名囚犯,弗兰克·莫里斯(Frank Morris),约翰·安吉林(John Anglin...
阅读全文>>
2020年10月14日 09:31

中国9万人死于流感,新冠第二波侵袭,华裔名医吁紧急接种流感疫苗

中国9万人死于流感,新冠第二波侵袭,华裔名医吁紧急接种流感疫苗 核心提要:   1、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自2009年开始,强制要求全体医护人员每年秋冬季接种流感疫苗,不接种将暂停行医资质。中国卫健委自2018年开始,也要求国内各级医疗机构免费为本单位医务人员接种流感疫苗。   2、今年的新冠本身就给人体健康带来了极大风险,造成医疗资源的紧缺,如果再加上流感,将会造成更糟糕的影响。国内外许多专家都在呼吁民众接种流感疫苗,并把接种疫苗当成新冠疫苗接种前的重要御防手段。  ...
阅读全文>>
2020年10月13日 10:51

“感冒病毒”也有狠角色,害死过几千万人,可能还将继续

世界上没有感冒病毒,只有引起感冒的病毒。   撰文 | 李庆超(山东师范大学)   发热、乏力、打喷嚏;头痛、喉痛、流鼻涕。您,感冒了!没错,秋天来了,天气转凉,就是“感冒病毒”肆虐的最佳时机。秋冬季节,当人们遇到这些个症状,十之八九能作出“正确的诊断”。毕竟,感冒对于人类来说,太常见了,成年人平均每年感冒两至三次,而儿童则可能患上六至八次,病程短则七天,长则三周[1]。感冒人人都得过,感冒的滋味人人...
阅读全文>>
2020年10月13日 08:30

他亲笔签名的画,却曾长时间被认为出自达·芬奇之手

他亲笔签名的画,却曾长时间被认为出自达·芬奇之手 他的父亲是艺术天才利皮,曾把童年的他当作“顽皮小天使”画进了名画《乌菲齐圣母》。他从小就跟在父亲身边学习绘画,后来的老师是伟大画家波提切利,那么,在艺术人才辈出的佛罗伦萨黄金时代,为何是年纪尚轻的他得到这样一个大型壁画项目(也是他人生第一个“大项目”)?和前辈大师们相比,他的艺术作品有何创新之处?艺术风格又是怎么个独特法呢?   撰文 | 张羿   1 简 介   菲力披诺·利皮(Filippino Lippi,...
阅读全文>>
2020年10月13日 08:01

世界上第一张古生物复原图的故事

世界上第一张古生物复原图的故事 古生物学本身的特殊性就在于,除了纯科学部分之外,对地质时间和古代生命和环境的了解和探索,甚至也包括对它们的罗曼蒂克的幻想和延伸,都同样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而以上这些与纯科学研究之间的沟通需要,正是古生物复原艺术的重要意义。   撰文 | 卢静(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最近以女性早期化石收集和研究者玛丽·安宁为故事原型的英国电影《菊石》上映了,趁此机会,我想展开讲讲玛丽·安宁与世界...
阅读全文>>
2020年10月12日 18:00

经常掰指关节会导致关节炎吗?|世界关节炎日

经常掰指关节会导致关节炎吗?|世界关节炎日 撰文 | Articdoctor   编辑 | 窗敲雨   流言   把指关节掰得咔咔作响会损害关节,久而久之便会让人患上关节炎。一位喜欢掰手指关节的日本网友分享了自己的手指照片,指间关节全部变得像得了类风湿关节炎一样粗大。   真相   不少人认为掰指关节会损伤关节,并且最终导致关节炎。不过,这个动作对关节健康的长期影响其实还存在争议,也并没有证据表明它与关节炎的发病存在联系。 图|微博   掰指...
阅读全文>>
2020年10月11日 18:56

科学遐思: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撰文 | 孟子杨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Old age should burn and rave at close of d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Though wise men at their end know dark is right, Because their words had forked no lightning they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老年应当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
阅读全文>>
2020年10月10日 16:40

人类认识黑洞的小小一步

人类认识黑洞的小小一步 撰文 | 刘辛味 北京时间2019年4月10日晚21点,人类史上首张黑洞照片面世   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黑洞相关的研究,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彭罗斯(Roger Penrose),表彰他对“发现黑洞形成是广义相对论的有力预测”,以及德国天体物理学家根泽尔(Reinhard Genzel)和美国天体物理学家盖兹(Andrea Ghez),表彰他们“发现银河系中心有一个超大质量致密天体”(大约为400万太阳质量的黑洞)。宇宙学再获殊荣。近年来...
阅读全文>>
2020年10月10日 15:44

美总统辩论引发辉瑞制药CEO忧心警告:政治角力将会威胁疫苗使用

美总统辩论引发辉瑞制药CEO忧心警告:政治角力将会威胁疫苗使用 面对新冠疫情,没有疫苗是一种悲剧;疫苗研发出来无效或效果不佳是另一种悲剧;疫苗被证实有效而民众却不敢相信,是更大悲剧。   编译 | 晓雨、Idobon 辉瑞制药公司首席执行官Albert Bourla称辉瑞不会受到政治的影响,疫苗研发不会“走捷径”。   还有几周时间,辉瑞制药公司研发的新冠疫苗可能就要公布首批临床三期数据了,这无疑将给深陷疫情的全球民众注射一针强心剂。但是,辉瑞公司的首席执行官Albert Bourla于...
阅读全文>>
2020年10月10日 13:55

诺奖得主Wilczek:科学预言的苦与乐

诺奖得主Wilczek:科学预言的苦与乐 撰文 | Frank Wilczek   翻译 | 胡风、梁丁当   编辑 | 苏苗苗   中文版     科学预言从提出到实现,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有的物理学家等了一辈子,才看到预言成真。   最近几个月,有两项漂亮的实验为任意子的存在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任意子是一种只存在于某些材料中的新型粒子。它们的显著特征是具备一种原始的记忆,能够保存过去的行为信息。因为这种特性,任意子成为了未来量子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
阅读全文>>
2020年10月10日 13:40

详解论文署名3大困惑:一作、通作与单作

撰文 | 邢志忠(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 | 宗华   据说现在很多评审机构对科研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或者“共同通讯作者”的标注审查非常严格,如果标注含糊不清就有弄虚作假之嫌,这让一些申请者困惑不已,甚至有人因此吃了亏。   其实“一作”的定义最清楚,就是署名排第一位的作者,通常被认为是对论文做了实质性和最大贡献的作者(这一点有争议)。   但如果一篇论文的作者比...
阅读全文>>
2020年10月10日 12:00

彭罗斯:不思考生物化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不是好的数学家

彭罗斯:不思考生物化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不是好的数学家 撰文 | 倪忆(加州理工学院数学系教授)   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罗杰·彭罗斯 (Roger Penrose),莱因哈特·根策尔(Reinhard Genzel),和安德里亚·盖兹 (Andrea Ghez),奖励他们三人在黑洞研究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 三位获奖者中年纪最大的罗杰·彭罗斯爵士出生于1931年,是一位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科普作家。他的原始获奖工作是1965年发表的一篇只有三页的数学论文,在相当广泛的条件下证明了黑洞内奇点的存在。...
阅读全文>>
2020年10月09日 18:01

八卦:丙肝病毒研究获诺奖,委员会怎么选的?

八卦:丙肝病毒研究获诺奖,委员会怎么选的?

 

撰文 | 郭晓强

 

10月5日,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尘埃落定,三位在人类丙型肝炎病毒(HCV)发现过程中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奥尔特(Harvey James Alter)、霍顿(Michael Houghton)和莱斯(Charles M. Rice)平均分享了这一荣誉(每人1/3)。每年的诺奖颁奖总会引起讨论纷纷,大家议论最多的话题恐怕就是“为什么XXX没有获奖”,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

 

丙肝病毒HCV发现值得诺奖吗?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