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2020年11月02日 14:51

中国人的百年Nature路:第一个发Nature的中国学者究竟是谁?

中国人的百年Nature路:第一个发Nature的中国学者究竟是谁? 虽说Nature论文只是一个缩影,但从笛子音调和竹子开花,到X光散射和荧光基团,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科学的百年历程。   撰文 | 史文轩 曾有文章称中国近代著名科学家徐寿先生是第一位发表Nature论文的中国人。据称这篇“论文”讨论的是乐器的声学问题,发表在1881年3月10日的Nature。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我们应读者的要求,对此予以考证,结果有很多有意思的发现。   徐寿的声学发现   在1881年3月10日的Nature,的...
阅读全文>>
2020年11月02日 14:50

作为大师之子,他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吗?

作为大师之子,他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吗? 都说虎父无犬子,艺术天才父亲的光环是很耀眼,但作为大师之子,小利皮并不逊色(参见《 他亲笔签名的画,却曾长时间被认为出自达·芬奇之手 | 艺海拾真》)。爹画出了最美圣母像,那他呢,不仅画出最美报喜天使,而且创作出很多不乏新意的作品,开启新的时尚潮流。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斯特罗奇小礼拜堂正墙的装饰璧画上引入了表现雕塑的素描绘画这一革命性的尝试,启发了后来闻名世界的大师拉斐尔。   撰文 | 张羿   ...
阅读全文>>
2020年11月02日 11:40

结构生物学的下一个突破:cryo-ET

结构生物学的下一个突破:cryo-ET 因为单颗粒冷冻电镜厚积薄发的技术突破,结构生物学在2013年底经历了一场“分辨率革命 (resolution revolution) ”,从此几家欢喜几家愁。欢喜的是,之前许多让科学家们束手无策的生物大分子们纷纷被揭开了神秘面纱;愁的是,作为研究者,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乐趣少了许多。   但是科研永无止境。过去十几年,每当有人问我结构生物学的未来,我的答案从未改变:“实时观察细胞内部近原子分辨率的结构”。...
阅读全文>>
2020年11月02日 10:00

看见病毒:显微镜的百年历程

看见病毒:显微镜的百年历程 突然袭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人类又一次见识了“病毒”的威力。   肉眼看不到的病毒作为一个物种,很可能从地球生命诞生之初就已经存在,而人类从意识到有病毒存在→看到病毒的模样→弄清病毒的内部结构成分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病毒在19世纪末已被证实肯定存在,但因“阿贝极限”使光学显微镜无法达到更高的分辨率,始终看不到病毒的踪影。   撰文 | 小溪   20世纪30年代,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使神秘的病毒终于现出了真身,...
阅读全文>>
2020年10月30日 10:00

电动汽车因何爆炸?揭开锂电池“王炸”的秘密

电动汽车因何爆炸?揭开锂电池“王炸”的秘密 锂元素作为电池领域的“王者”,为什么频频与危险相连?造成锂电池爆炸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本文就来揭开锂离子电池“王炸”的秘密。   撰文 | 李存璞(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   2020年10月27日晚间,一辆位于北京北四环的威马EX5电动汽车发生自燃爆炸,是最近一个月以来威马汽车的第三起自燃起火事件。此事再次将电池安全性问题推上风口浪尖。威马随后发布的官方声明表示:“此次事件是由于电芯供应商在生产过程中混...
阅读全文>>
2020年10月29日 11:20

冬天为啥容易感冒?事实没你想得那么简单

冬天为啥容易感冒?事实没你想得那么简单 编辑 |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   随着北半球秋冬季的到来,大部分位于北半球的国家迎来了“流感季节”。而在今年COVID-19大流行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担心流感病毒与新冠病毒的双重袭击。提到秋冬季更容易患上流感、感冒等呼吸道病毒疾病,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因为天气寒冷,大多数人们的活动都从室外转向室内,从而增加了病毒传播的可能性。然而原因真的这么简单么?   日前,耶鲁大学教授,HHMI研究员Akiko Iwasaki博士和合作伙...
阅读全文>>
2020年10月29日 08:20

结构生物学的下一个突破

因为单颗粒冷冻电镜厚积薄发的技术突破,结构生物学在2013年底经历了一场“分辨率革命(resolution revolution)”,从此几家欢喜几家愁。欢喜的是,之前许多让科学家们束手无策的生物大分子们纷纷被揭开了神秘面纱;愁的是,作为研究者,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乐趣少了许多。   但是科研永无止境。过去十几年,每当有人问我结构生物学的未来,我的答案从未改变:“实时观察细胞内部近原子分辨率的结构”。目...
阅读全文>>
2020年10月27日 17:10

当心你家的即食食品,它们可能存在抗生素耐药风险

当心你家的即食食品,它们可能存在抗生素耐药风险 很多人工作繁忙,一日三餐只能匆匆“扫光”了事,而即食食品因其便利性成为大多数人果腹的首选。那么,“舌尖上的便利”达到了,“舌尖上的安全”也达标了吗?   宁馨儿/文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的一日三餐经常匆匆“扫光”了事,五花八门的即食食品越来越成为果腹首选。三明治、沙拉、现切西瓜……想吃的时候总有一撕即可的美食。然而,这类给我们生活带来“舌尖上的便利”的食品是否足够安全呢?   近日,一...
阅读全文>>
2020年10月27日 16:44

有个国家,曾抵制诺贝尔奖

有个国家,曾抵制诺贝尔奖 各国都会把诺贝尔奖视为国家荣耀,为何纳粹德国却抵制诺贝尔奖呢?   撰文 | 瞿立建   各国都会把诺贝尔奖视为国家荣耀,极端如日本,甚至把获得多少诺贝尔奖设为国家目标。可是,有个国家曾抵制诺贝尔奖。这个国家就是希特勒治下的纳粹德国。   纳粹德国为什么抵制诺贝尔奖?因为挪威将1935年的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德国人奥西茨基(Carl von Ossietzky)。这让希特勒感觉受到深深的冒犯。   1935,诺贝尔和平奖触...
阅读全文>>
2020年10月27日 11:10

丘成桐:我研究数学的经验

撰文 | 丘成桐   这个讲稿的基础是在两个不同大学的演讲。一个是十年前在新竹交通大学的讲稿【编注:1997 年 6 月 9 日,收录于《数学与人文》丛书第 19 辑】,一个是最近在湖南大学线上的报告【编注:2020 年 9 月 17 日】。我多次访问这两所大学,对它们都有特殊的感情。   今天我想讲讲我自己做学问的经验。很多中国研究人员做研究的方法并不见得是最好的。我发现有些年轻人在国内做研究并不杰出,但在国外却做得很好,...
阅读全文>>
2020年10月26日 16:27

量子世纪的创世余晖——读冯·诺依曼《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

量子世纪的创世余晖——读冯·诺依曼《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 惟愿潜心读者深入冯·诺依曼的“间接言说”,去真切见识那个“激动人心的年代”。   Durch den ganzen logischen Apparat hindurch sprechen die physikalischen Gesetze doch von den Gegenständen der Welt.   物理规律借助其全部的逻辑机制间接地言说世界中的对象。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Logisch-Philosophische Abhandlung)   撰文 | 李轻舟   重视并探讨物理学在表述中呈现出的形式结构...
阅读全文>>
2020年10月26日 11:00

超导研究的历史与挑战:曾经辉煌,今路在何方?

超导研究的历史与挑战:曾经辉煌,今路在何方? 近日,首次实现15℃室温超导的成果引发关注,即使需要近乎地心的高压,但仍让人们对于未来使用真正的室温超导而浮想联翩。超导的研究历史已经超过100年,尤其在近30多年里,源于对其机理的探索开辟了基础物理与应用技术新的方向,甚至已有成果走入了百姓生活。然而,无论是机制上的理论解释还是对新材料的探索,超导研究仍面临有许多挑战。本文主要从实验探索和理论研究两方面回顾了超导历史,并对如今研究手段进行了简要介绍。 ...
阅读全文>>
2020年10月26日 09:40

你比你的爷爷,或许多了一条动脉

你比你的爷爷,或许多了一条动脉 图片来源:Stadnick, M.D.   许多证据表明,在医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仍然在高速演化,从而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   撰文 | 罗丁豪   查尔斯·达尔文1859年的著作《物种起源》揭示了复杂的自然界中生物繁衍生息的根本章法。达尔文在书中设想,只要在一个物种中存在可遗传的性状(heritable traits),这些性状又与个体的生存和繁衍有关,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就能推动物种演化:带有有利的遗传性状的个...
阅读全文>>
2020年10月26日 08:00

压力山大更超导 |超导“小时代”

压力山大更超导 |超导“小时代” 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有动力才能坚持进步。   ——雷锋   撰文 | 罗会仟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压力,是一种神奇的力量。科学家们认为,地球生命的起源,就极有可能来自大洋深处的高压热泉。地球的内部,滚动着高温高压的熔岩,形成的地磁场让生命免遭高能宇宙射线的危害。在材料科学中,压力是一种高效合成材料和调控其物性的重要手段。压力能够让材料发生许多神奇的变化,比如黑乎乎的一块石墨,在高温高压下,就...
阅读全文>>
2020年10月23日 10:18

为什么量子技术如此重要,引中美竞争锋?

为什么量子技术如此重要,引中美竞争锋?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研究和应用前景举行了集体学习,表明国家层面对量子科技发展的重视程度之高,并再次引发公众对相关知识的关注。在社会各界响应号召,共同努力向量子科技发起进攻的同时,作者意识到,此时关于量子科技的科普同样重要。我们一边要全力推动量子技术走向应用,另一边也要时刻警惕量子概念的“泛化”:不仅那些仅沾了点边的经典技术跳出来摇身一变成“量子技术”,那些八杆子打不着的东西,诸如佛学算命...
阅读全文>>
2020年10月22日 16:40

如果《红楼梦》主角都来搞科研,会发生什么事?

如果《红楼梦》主角都来搞科研,会发生什么事? 撰文 | 李苍鱼   如果《红楼梦》主角都来搞科研,会发生什么事?   那么画风应该是这样的~     1 宝黛初见   为了让黛玉更好地做研究,扬州科学研究院院长林如海将女儿黛玉博士送到大观园科学研究院进行联合培养。黛玉在家时常听父母说,大观园科学研究院的宝玉博士,本科阶段就发了一作Nature,人人称奇,就是性格有些古怪。   进入大观园科学研究院之后,黛玉首先见到的便是研究院的史院长,也就是在大...
阅读全文>>
2020年10月22日 16:25

自体实验研制的新冠疫苗,能放心接种吗?

自体实验研制的新冠疫苗,能放心接种吗? 每个人小时候都听过“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屠呦呦在提炼青蒿素的过程中也曾亲身试药。诺奖得主马歇尔喝下幽门螺杆菌培养液的故事更是传遍了全世界,人人都赞他“勇敢献身”。如今的新冠疫情时代,各国争相研发疫苗,也有不少研究人员把自己当“小白鼠”,拿自己做医学试验。不过,我们真的还需要“勇于献身”的自体实验吗?自体实验研制出来的新冠疫苗,我们能够放心接种吗?   撰文 | 小叶   新冠肺炎全球肆虐10多个月,...
阅读全文>>
2020年10月21日 10:30

《自然》公开支持拜登,特朗普究竟对美国科学界做了什么?

《自然》公开支持拜登,特朗普究竟对美国科学界做了什么? 最近,多家国际顶级期刊先后刊发社论,谴责特朗普政府对科学政策的践踏行为,声称特朗普正在毁灭科学的未来,《自然》杂志甚至直接支持了其竞争对手拜登当选。本文仅反映期刊观点,梳理了特朗普政府近年来打造的“科学政治化”。   撰文 | 小叶   近期,数家全球顶尖科学期刊,包括《细胞》《自然》《科学》《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以及美国老牌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先后发表社论,严厉谴责目前积极谋求连任下...
阅读全文>>
2020年10月21日 09:40

全部无效!最大规模新冠临床试验迎失望结局,4款候选疗法均以失败告终

全部无效!最大规模新冠临床试验迎失望结局,4款候选疗法均以失败告终 图片来源:AP PHOTO/ALTAF QADRI   早在今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就决定开展一项大型的“团结"(SOLIDARITY)临床试验,试图找到能治疗新冠肺炎的疗法。现在,WHO已经给出了最终结果,包括瑞德西韦在内4种候选药物,基本对新冠肺炎无效或疗效甚微。   撰文 | 杨心舟   早在今年3月20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宣布开展了一项名为“SOLIDARITY(团结)”的全球性大型临床试验,旨在检测多项候选疗法治疗新冠肺炎的效果。大...
阅读全文>>
2020年10月21日 08:08

光刻机界的“独孤求败”是怎样炼成的?

光刻机界的“独孤求败”是怎样炼成的? 撰文 | 悟理哥   半导体行业的人,大概谁也没想到,本来是专业领域很小众的光刻机,会成为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这既是好事,比如一下子成为了政策和投资的风口,搞IC的人,终于可以跟搞互联网的人谈笑风生了。但也有不好的地方,比如,有些人想借机捞一票就走,还有大量关于光刻机的文章似是而非。   比如,媒体上经常出现的几纳米几纳米的工艺,是不是指光刻机的分辨率呢?估计大部分写公号的人都搞不懂这个问题。还有,都...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