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2022年01月10日 10:00

“人口普查”如何促进了IBM的诞生?

“人口普查”如何促进了IBM的诞生?

人口普查是全面掌握人口状况的重要手段,不过人口普查对计算机行业发展的重要性似乎鲜为人知。
美国科学史专家大卫·罗伯茨(David Lindsay Roberts)在其专著《数字共和国:历史上美国人数学的意外故事》(Republic of Numbers: Unexpected Stories of Mathematical Americans through History)中讲述了这段历史故事,其中包括1896年12月3日,第一家自动化数据处理公司——制表机公司的成立。
 

编译 | 希区客

人口增长迫使工作方...



阅读全文>>
2022年01月09日 11:00

杨贵妃吃荔枝背后的中国气候变迁

杨贵妃吃荔枝背后的中国气候变迁

撰文 | 肖易东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在诗中描绘了驿卒千里迢迢赶到华清宫给杨贵妃送荔枝的场景,反映了杨贵妃对荔枝的喜爱。有资料表明杨贵妃很可能从小就喜欢吃荔枝,中唐人李肇所撰《唐国史补》云:“杨贵妃生于蜀,好嗜荔支。”那么这里就冒出了一个问题,要知道杨贵妃的父亲杨玄琰只是一个七品下的蜀州司户,俸禄并不高,生在四川的杨贵妃为什么会有荔枝吃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出乎大家预料,其实在唐...


阅读全文>>
2022年01月09日 09:00

人类为什么研究数学

撰文 | 林木

 

1、非数学专业的人适不适合读数学

非数学专业的人适不适合读数学?如果我们去问科班出身的人,会发现绝大多数的回答是非数学专业的同学不适合来读数学。原因在于缺乏数学基础的训练。比如说你直接开始看研究生的课,会连课本都看不懂。我们怎么看待这种认识?他们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是过于片面了。非数学专业的来学数学,他的动力他的兴趣会比较的强,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当你在什么问题都还没有开始想...

阅读全文>>
2022年01月08日 10:45

时代变迁中的科学与科学家形象丨纪念霍金诞辰80周年

时代变迁中的科学与科学家形象丨纪念霍金诞辰80周年

2022年1月8日是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80周年诞辰纪念日。虽然普罗大众对霍金的科研成就所知所懂甚少,但这位传奇物理学家对宇宙的纯然热爱和无畏坚持的精神依然感动并鼓励着诸多尊重科学、向往科学的人。

撰文 | 葛之

生于伽利略忌日的霍金,在爱因斯坦生日那天去世。作为英国人的骄傲,霍金的骨灰被安放在伦敦西敏寺中。在时间上与伽利略、爱因斯坦巧合,在空间上与牛顿、达尔文为邻——看来霍金这人真是命里注定的时...

阅读全文>>
2022年01月07日 10:00

“不可能”对费曼来说意味着什么?

“不可能”对费曼来说意味着什么?

“准晶”概念的提出者理论物理学家Paul J. Steinhardt,回忆了自己最初提出准晶概念时在加工理工学院的报告,费曼带着他习惯性的批评登场,正如他多年前一样。Steinhardt在故事中也回忆了曾经跟随费曼学习的经历。如果你在费曼面前讲完一件事,从他嘴中蹦出的是“不可能”、“荒谬”、“愚蠢”等词语,这意味着什么?至少,别被吓到!

撰文 | Paul J. Steinhardt(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教授)

翻译 | 任愚

不可能!

这话响彻了整...

阅读全文>>
2022年01月06日 12:20

《科学》社论:科学传播没有那么容易,也不仅仅是面向大众

《科学》社论:科学传播没有那么容易,也不仅仅是面向大众

人类历史上从未有哪个时代像新冠时期那样对科学传播的需求如此之大、把它看得如此重要。去年岁末,Science(《科学》)杂志主编H. Holden Thorp撰写社论提出,科学传播没有看起来那么容易,不是每个科学家都能/应成为优秀的沟通者,研究者与公共媒体之间的关系有待重新塑造。

撰文 | H. Holden Thorp

在许多关于如何应对COVID-19大流行的错误传达和误解中,科学家们被要求更好地向公众解释他们的工作。在美国,奥巴马总统的前...

阅读全文>>
2022年01月06日 10:29

从哥尼斯堡七桥问题谈起

从哥尼斯堡七桥问题谈起

有趣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是否有解呢?大数学家、“图论之父”欧拉从数学上论证了:无解。

撰文 | 陈关荣

有时候一句谚语或一个故事,便可以让许多人知道并记住一座城池。“条条大路通罗马”、“拿破仑遭遇滑铁卢”、“刘备借荆州”等,都是耳熟能详的例子。

哥尼斯堡之所以出名,或可归功于它那有趣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1. 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哥尼斯堡(Königsberg)是座小巧玲珑的古都,位于欧洲波罗的海东南沿...

阅读全文>>
2022年01月05日 09:36

不会做八股文的他,却把研究最早刊登在Nature!

不会做八股文的他,却把研究最早刊登在Nature!

关于中国近代科学先驱徐寿的Nature文章,经过考证,可能并非算为第一篇中国人的文章,因为这是一篇来信。但他关于声学的研究是实在的。这篇文章将简要介绍他的传奇经历。

撰文 | 铸雪

他少负不羁之才,却连秀才也不曾考中;他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轮船,是同治皇帝钦点的“天下第一巧匠”;他翻译了元素周期表,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教授科学技术的学校,发行了中国第一种科学技术期刊……他就是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和启...

阅读全文>>
2022年01月04日 16:00

PNAS:数以亿计的论文,正在成为科学创新的阻力

PNAS:数以亿计的论文,正在成为科学创新的阻力

科学领域蓬勃发展的标志是数以亿计的论文,而这正在阻碍创新思想的出现。来自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的Johan S. G. Chu和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James A. Evans合作,研究了241个学科9000万篇论文的18亿次引用数据,发现大规模的论文发表不会导致某个领域的中心思想更替,而是会导致经典思想范式的僵化。该研究指出当前科研创新需要颠覆式的学术创新和对新思想的关注。

撰文 | 郭瑞东

审校 | 月然、刘培源

论文题目:

Slowe...

阅读全文>>
2022年01月04日 13:00

​2022,新冠疫情能否止于奥密克戎

​2022,新冠疫情能否止于奥密克戎

虽然尚未见到新冠疫情的颓势,但早期数据指向了这个方向。

撰文 | 小叶

Omicron(音译为“奥密克戎”)是希腊字母表上的第15个字母。2021年底,“Omicron”为最新扩散全球的新冠病毒变异株冠名,令持续两年之久的新冠疫情雪上加霜。

 

从南非到全球

2021年11月9日,非洲南部国家博茨瓦纳(Botswana)首次在一份实验室确诊病例中检测到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B.1.1.529,两天后,即刻出现3例确诊病例。南非紧随其后,从11月12日至2...

阅读全文>>
2022年01月03日 17:00

制造一台光刻机,究竟有多难?

制造一台光刻机,究竟有多难?

撰文 | 王智豪(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仪器与物理研究所)

在通讯和网络相关领域中,芯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大众对于芯片制造行业越来越关注。

图片来源:veer图库

我们常说的芯片也就是集成电路,是指通过一系列特定平面制造工艺将各种元器件“集成”在一块半导体单晶片上,并封装在一个保护外壳内,这种复杂的电子系统能执行特定功能。而纵观整个芯片制造流程,其中最复杂也是最前沿的莫过于光刻机...

阅读全文>>
2022年01月03日 12:00

脑子裂开后,会发生什么?

脑子裂开后,会发生什么?

制作 | 之遥

意识存在于哪里?

这是一个困扰了人类几千年的问题。在古代,我们的先人认为意识存在于心中。这从我们学过的古诗之中便可以看出来,像李白所写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愁思所在的地方是心而不是别的地方。

然而随着科学尤其是解剖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心好像只是一团泵送血液的肌肉,我们的意识应该寄存在我们的脑中。但是由于大脑实在过于复杂,解剖学对于脑的研究就有些束手无策。直到现代脑电、脑外...

阅读全文>>
2022年01月01日 17:10

2022,文科人和理科人都要逃出手掌心 | 元旦特献

2022,文科人和理科人都要逃出手掌心 | 元旦特献

年虽然只是人类依据自然规律人为做出的时间刻度,但过新年的意义在于:人们总难免在此刻将一些具有超越性的希望寄予未来。对于知识人来讲,那些基于自身处境的愿望想必已经许下了很多次,今天不如借用已逝作家、也是位计算机高手的王小波的思考来给新的一年开篇:思索,才真正是人类前途之所系。评价科学和艺术当有共通的标准,那就是不依据现世的利害得失。知识分子永恒的职责是——面向未来,取得成就。

撰文 | 王小波

近来读了...

阅读全文>>
2021年12月31日 10:00

“日本阿甘”的诺贝尔奖传奇

“日本阿甘”的诺贝尔奖传奇

本文是笔者在传统纸媒上发表的第一篇中文科普,有幸于2005年与历史悠久的上海《科学》双月刊合作。多年来此文在中文网上读者反响不错,直到最近还在被博客和微信公众号文章引用。笔者当年初写科普文章时还没有精力考虑配图,多年以后根据多篇微信公众号文章的创作经验,感觉可以对这篇旧文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再创作,通过智能手机上微信和微博等网络传播途径,让更多的新生代科学爱好者了解励志而有趣的科学史。

撰文 | 徐亦迅

...

阅读全文>>
2021年12月31日 09:30

青蛙滑溜溜的舌头,是怎么粘住苍蝇的?

青蛙滑溜溜的舌头,是怎么粘住苍蝇的?

撰文 | 苏澄宇

说起青蛙捕食,你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这样的场景:一只青蛙伸出长长的舌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粘住在空中扑腾的苍蝇,然后快速收回口中。

图片来源:gizmodo.com

 

哪怕没有亲眼看到过,但你应该很熟悉这个过程,因为这个场景被多次用来做成科普插画、小游戏、动画场景等等。当然,还有各种搞笑视频。

研究青蛙舌头的灵感,就来源于一则搞笑视频。

 

诞生于搞笑视频的青蛙研究

有一天,就职于佐治亚理...

阅读全文>>
2021年12月30日 10:00

2021《时代》100人物 华裔谁上榜

2021《时代》100人物 华裔谁上榜

撰文 | 陈屹视线

来源丨微信公众号: 留美学子(ID:gh_115c8bc5e5c1)【陈屹视线】

导语

2021年《时代周刊》影响世界的100个人物出炉了,其中一位华裔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确实他的远见、预见和实干力,给这个世界带来了非凡的创造力,然而,他个人的魅力,更令人被打动,而且,他一定会走得更远,飞得更高。对他的介绍,其中一句:“除了工作之外,每天他保证下班后回家与家人吃饭...."

再探究一下,他9岁作为小留学生来到美国读...

阅读全文>>
2021年12月29日 12:00

于渌:对称很美,但令人意外的是,破缺的对称不仅可能更美,它还实现了物质世界的统一

于渌:对称很美,但令人意外的是,破缺的对称不仅可能更美,它还实现了物质世界的统一

对称破缺究竟美在哪里呢?它实际上有非常深刻的物理含义,但是更重要的事情是,它实现了物理世界的统一。

演讲者 | 于渌

于渌 · 中国科学院院士

科学大咖讲科学 | 2021年 北京

大家好,我是于渌。我今天想讨论的问题是对称和它的破缺。 

大家都很清楚对称是什么,我们都追求对称的美。对称破缺指的就是对称的元素减少了:从非常对称,到不大对称,再到完全不对称。这个破缺是怎么来的?它又美在哪里呢?这就是我今天想讨论的...

阅读全文>>
2021年12月29日 11:30

抓住北极熊后该做些什么?丨奇怪的动物知识

抓住北极熊后该做些什么?丨奇怪的动物知识

撰文 | 苏澄宇

Jon Aars ,一名生物学家,专门研究北极熊,在挪威极地研究所(NPI)工作。

自1987年来,研究所的科学家每年都会到斯瓦尔巴群岛实地考察,在冰雪覆盖的荒野中寻找北极熊,想办法捉住它,然后对它们进行研究。

1968年于挪威斯瓦尔巴群岛建立的挪威极地研究所,图摄于1999年。丨 图源:npolar.no

不出例外,Aars今年也要进行他的年度研究之旅。出行的时间选择在初春的时候,这时母北极熊会带着自己崽出去找吃的...

阅读全文>>
2021年12月28日 14:00

李善兰如何用汉字写公式 | 晚清高数课本长什么样?

李善兰如何用汉字写公式 | 晚清高数课本长什么样?

来源 | 和乐数学

咸丰九年李善兰翻译的微积分课本。

大致上看起来是附图中这样。天地甲乙这些就是 xyz,丄丅是加减号,彳和禾是微积分号(分别取自微积二字的偏旁),讷是 ln(似乎是因为 natural log 所以翻译成讷)。另外所有的分数都是分母在上,跟今天相反。

李善兰也太辛苦了,在没有现代数学符号的情况下硬是创造出了一整套用汉字写微积分算式的土办法……               

三本微积分课本的封面

 ...

阅读全文>>
2021年12月28日 12:10

社会生物学之父 E·O·威尔逊去世:穿越知识分界去把握人性

社会生物学之父 E·O·威尔逊去世:穿越知识分界去把握人性

2021年12月26日,美国生物学家、博物学家爱德华·O·威尔逊在美国麻州伯灵顿去世,享年92岁。威尔逊早期致力于蚂蚁的生态学研究,是世界领衔的蚂蚁专家,著有科普作品《蚂蚁的故事》。

从蚂蚁出发,威尔逊将昆虫学与群体生物学结合起来,尝试解释昆虫、鱼、灵长类(包括人)等动物利他、攻击和养育后代等行为背后的生物基础。1975年,他首次出版《社会生物学》,引发了20世纪末一场生物学大争论:人的天性究竟有没有生物学基础?在...

阅读全文>>